第三十二章 上阳宫终老 (第2/2页)
女皇仿佛西沉的太阳,一点点黯淡了她的光彩,一点点地日薄西山。 这日女皇问可儿,“在你老家,如果有女人像我这么大了都在干什么?” 可儿回道:“世上寻常女子能有几人可以得到太上皇这样的高寿?可是我姑太太活到了七十岁,我记得那时她每天起床后就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里抱着她自己的糖罐,自己吃,也给孩子们吃。” “孩子们想吃她罐子的糖,就整天围着她叫,她一高兴就分糖给孩子们吃。我当时也经常分到糖的。” 女皇点头道:“哦,这就是怡儿弄孙啊!”女皇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的膝下。可儿一看忙道:“太上皇可是腿酸?可儿给您揉一揉。”说着一双小手就揉上了太上皇的小腿肚。 女皇叹气道:“我有些累了,想要歇一歇。” 可儿忙扶着太上皇躺下,女皇道:“你帮朕捶一捶腿,不要走开。” 可儿终日陪伴着太上皇,未见太上皇时,可儿以为太上皇是天神一般的人物,只怕抬眼看看也会亮瞎眼吧? 如今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可儿发现:太上皇也不过是个寻常的老人,她需要陪伴,需要关心。 如果是寻常人家,这样高寿,早就一大家子人了,每日不知道多少人会来问安、伺候。 可是因为是太上皇,一个人住在偌大的宫殿里,除了伺候的下人,平时一个亲人也没有。 可儿便觉得太上皇其实挺可怜。这话是万万不能说的,可儿只有更加体贴照顾太上皇,以安慰这个没有几天生命的老人。 这日发现太上皇几天都不怎么说话的可儿问道:“太上皇,是不是奴婢哪里做的不对,惹您生气了?” 沉思中的女皇一愣,摇了摇头道,“可儿,笔墨伺候。” 可儿很惊讶,可是还是很快的布置好了笔墨纸砚,自己在一边研墨,只见太上皇深思了一会提笔在娟布上写下了什么。 因为怕太上皇利用身边婢女做些什么,所以派在太上皇身边服侍之人都不怎么通文墨,所以可儿并不知道太上皇写的是什么。
太上皇思之良久,才停下书写。 随后太上皇让可儿将娟布收入匣中,妥善放好。 做好了这一切,太上皇长舒了一口气,坐下歇息。 御医随后来为太上皇诊脉,只见御医眉头紧蹙,回身小声地询问可儿,“不知太上皇近几日的饮食如何?” 可儿回道:“太上皇近日饮食略好于往日,只是总是说困倦。每日里一大半的时光都在安眠。” 御医点头不语,随后离去。 御医出了上阳宫就前往皇宫面见了中宗,“陛下,太上皇灯枯油尽,时日无多了!” 中宗一下子站了起来,“今天?” 御医道:“就在这几日,具体哪天,臣不敢论断。” 中宗随即派人探视,很快派去的人回来道:“太上皇正在安睡。”中宗点头让其下去。他慢慢地坐下,心情很是复杂。 自此,中宗每日派人探视太上皇。这日派去的人回来后道:“陛下,太上皇想要见您和臣下。” 中宗不敢怠慢,随即带领股肱之臣前往上阳宫。 中宗带领众位大臣来到女皇所在的仙居殿,女皇靠坐在床上闭目养神。 中宗上前轻唤道:“母皇?” 女皇慢慢睁开眼睛,看了看站在一边的儿子和跪在地上的大臣。“我要走了,你要好好的治理国家。”说着将手边的小匣子拿起递给了中宗,中宗双手捧住。 中宗刚想抬头说话,只见女皇的手遽然一落,重重地摔在床榻上。中宗一惊,抬头一看,女皇已经闭上了双眼。中宗赶紧唤御医,御医诊脉后摇头道:“太上皇崩了!” 中宗眼睛一红,眼泪流了下来。还是大臣们提醒,他才打开匣子,取出了太上皇的遗诏,交于大臣当堂宣读。其中主旨不过以下这几条,一、去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 二、与高宗皇帝合葬乾陵; 三、立碑无文; 四、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等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众位大臣愕然,中宗也大为不解。可是最终,中宗李显还是一一照办。 众大臣的心里那是雪亮的,大唐若不是有武后,哪里会有这几十年的安定繁荣? 其中,虽然武后称帝改周,可是不管怎么说,国家还是稳步向前发展的。武后最终还是把皇位传给了李氏子孙,也就等于将江山又交还到大唐李氏的手中。 如今她遗制中说去帝号,那也就是说她还是认为自己是李家的皇后。她称帝的那十几年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临朝称制。 武后的临朝称制是得到高宗皇帝允许的。事实上,早在其称帝之前,她就已经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了。当时朝中诸事都仰仗她来掌管。 至于说她任用酷吏滥杀李氏子孙的事,在那样的斗争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如果不是她的高压手段,只怕她早就被造反谋杀了吧? 一旦谋反事成,朝廷里又将是一阵血雨腥风,最终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何况当时大唐周边的一些国家早就对大唐虎视眈眈了。 只要朝廷一乱,周边的小国立刻就会趁机分割领土。 所以也正是因为她的高压政策,才使得大周得以以雄狮的状态震慑了周边列国。 大臣们也十分感谢武后的遗制,她帮他们解决了一个难题,如果要写碑文,大臣们真的不知这碑文该如何写。武后睿智,胸怀广阔,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