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区星_第一卷 汨水东来 第九章 端午(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卷 汨水东来 第九章 端午(下) (第1/2页)

    天镜湖所在,是鹅形山西南方向一处竹林掩映的山谷。整个鹅形山上,有竹林一万余亩。

    (汉制六尺为步,宽1步,行240步为一亩。汉制一亩约合465平方米,折合现代市亩约0.69亩。)

    天镜湖畔,翠竹风姿清健。文人看到了虚心亮节的君子风骨,画家看到了秀逸清俊的洒脱意向。

    而在穿越时空的乱臣贼子眼中,看到的却是漫山遍野的造反利器。

    天镜湖畔生长着的竹子,是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等物理特性堪比现代玻璃纤维的茶竿竹——在现代碳纤维和玻璃纤维诞生以前,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制弓材料了。

    这些优秀的天然高储能材料,结合穿越者带来的后世制弓知识,为玉华区家提供了两代四型性能领先于时代的高水平弓种。

    最开始,区星选制的弓种是不丹竹弓和隔壁鬼子的竹四枚打弓。

    竹四枚打弓是日本室町时代初期的产物,结构简单,弓型优美。弓身全部采用竹子材料,在内竹和外竹之间夹有两片竹片,竹片之间用胶粘接。

    竹四枚打弓长度在2.2米左右,体积庞大,携行不便。又因为其结构特点,导致其能量利用率低,射速慢,箭速也慢,射程还近,可谓是毛病一大堆。

    但是,有弊也有利。得益于其特殊的结构,竹四枚打弓搭配上重箭,近距离射击侵彻力强,威力巨大。

    对此,明朝优秀将领、军事学家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中予以高度评价:“矢皆重,弓皆劲,发皆不远。不轻发,发必中人,中者必毙,故人畏之。”

    仿制竹四枚打弓时,区星还对其进行了升级改进。

    主材选用了性能更好的材质自不用说,对于制作过程中使用的粘接剂和粘接工艺,区星进行了改良。

    鬼子制作竹四枚打弓时,使用的胶是鹿皮和鱼鳔调制的稠胶,稠胶纯粹只当粘接剂使用。

    中国和korea的匠人制作传统弓时,也会使用鱼鳔胶,但是是调成稀胶使用。

    用稀胶多次涂刷,使其充分浸透弓臂,可以使鱼鳔胶中丰富的胶原蛋白渗透到弓臂材料中,起到补强强度的作用,这是比鬼子的稠胶粘接法更为先进的工艺,区星果断的选择了使用。

    此外,国外的一些制弓大佬还发现,在鱼鳔胶的制备过程中,加入鱼唇,效果会更好。拿来主义,这招区星也学了。

    至于不丹竹弓,结构就更为简单了。两截竹片绑在一起,齐活。

    (值得一提的是,不丹竹弓的竹青面位于弓腹,竹黄面位于弓背,这与其它竹制传统弓是相反的。)

    当然了,制弓之前,竹片需要经过预先碳化处理。不丹的传统工艺是烟熏处理,在区家冲,区星将其升级成了蒸煮碳化。

    不丹竹弓的特点和鬼子的和弓相反,搭配轻箭发射时,箭速快,射程远。在世界传统弓大会的射远项目上,不丹竹弓甚至射出过400米远的离谱成绩。

    制好弓后,区星带着区氏一族的青壮在鹅形山及其周边地区跋山涉水,猎歼野兽。

    发现野鸡、野兔的小目标时,就用不丹竹弓远程发射轻箭狙击。发现鳄鱼,野牛,犀牛等高护甲单位时,就围拢过去用竹四枚打弓抵近重箭射杀。

    之所以要这么做,猎获猎物的收益自不必提。通过打猎,清除了大型野兽的威胁,也为后续族人去开荒种地打下了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围猎模拟作战,锻炼区家子弟的战斗技能。

    用不丹竹弓远程狙击小动物,可以视作对战时远程压制无甲目标的模拟。用竹四枚打弓抵近猎杀厚皮巨兽,则可视作对围歼装备重甲的敌军精锐的模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猎行动收获了一定数量的动物筋角,种田计划积累的财富也支持区家直接采购更多的动物筋角后,区星带领他的制弓团队开始了第二代更先进弓种的制备。

    如果说竹四枚打弓搭配发射的是重箭,那清弓发射的箭矢,称之为标枪也不为过。

    清弓,堪称长梢弓登峰造极的代表作,冷兵器时代最后的绝唱。

    清弓的弓臂内为竹制或榆木、桦木制的弓胎,面贴牛角或羊角,背贴牛筋或鹿筋,是标准的筋角反曲复合弓,也就是俗称的“角弓”。

    清弓在射远、射速方面远不如小弓梢反曲弓,但还是胜过造型奇葩的竹四枚打弓不少。

    其弓长梢大,蓄能极高,射击非常稳定,配合粗箭杆,重箭头,长度一米有余的重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