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_第三章之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之一 (第1/2页)

    时令已经走到了秋分,在内蒙古高原南部坝下的丘陵地带,昼夜温差明显增大,大多数农作物受不了老天骤热骤冷的折腾,秸秆业已泛黄。只有萝川河两岸河滩上的向日葵,还有一抹绿意,它们在做最后的努力,多吸收一点大地的乳汁,好让颗粒饱满些。

    放眼望去,坡上旱地那成片的谷子、黍子早已垂下了沉甸甸的穗头,最先把丰收的馨香送到了农人的心脾里。你闻闻,那种庄稼特有的、成熟的、醉人的气息已经弥漫到了这片黄土高坡的所有沟沟坎坎上,整个田野和村庄都处在一种微醺的、膨胀的、躁动的空气里。

    一年一度的秋收大忙季节到来了。

    这时候,学校已经放了秋假【当时的农村学校,大多数师生家里都种地,所以一般以秋假为主、暑假为辅,秋假长些,假期一般是40-45天】,肖北和他的学生一样,都回到了家里,投入到了这场紧张而繁忙的战斗中。

    这不,你看,凌晨5点刚过,趁着气温凉爽些,我们的肖北就赶着自家的牛车,拉着一家人来到了黍子地里。站在地头,肖太平撩起一把黍子穗,不无得意地对肖北、肖南说:“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比人还高的黍子,看这长势,今年的收成错不了呀”。肖北上前扶直一颗,长长的穗子果然超过头顶许多,他欣喜地说:“老爹,这回咱家见天可以吃黄糕了”。这时,肖南已把牛拴好,从车上拿下三把镰刀,走到跟前,爷仨不再说话,cao起镰刀,低头弯腰割起地来。

    一天下来,肖家那二亩八分自留地上的黍子已尽数收进了他们的场院里,码成了长长的一跺。而母亲前几天摘回的那两堆豇豆、绿豆角,也已被她和爷爷、奶奶拾掇利索、吹簸干净,现正摊成红红、绿绿的两片,在场边晒着呢,就差装袋背回家了。

    几乎同时,人们都开镰抢收了,顿时,整个凤西村都动了起来,一片大呼小叫、吆五喝六的红火景象,村里再没有一个闲人,连平常不出门的老人和年轻媳妇也都涌到了场院里,抢着干一些晾晒粮食等力所能及的轻省活。虽然他们有时有些碍手碍脚,跑前断后地乱转悠,帮不了多少忙,但看到他们在跟前忙活,家里这几个出大力、流大汗的壮劳力就感到心里踏实,干得有劲头。

    是啊,有时候,这些个亲人的一个关心的眼神、一句嘘寒问暖的话、一个简单的抬手擦汗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精神倍增,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即使再苦再累也会无怨无悔。

    就是这样,每家每户都沉浸在劳动的、收获的喜悦当中,都为着粮食的颗粒归仓而奔忙。

    肖太平就常常对肖北、肖南两兄弟叨叨:抢秋,抢秋,就是赶紧把粮食从地里抢回来,老天爷给了我们一个好年头,你还懒驴拉车迟迟摸摸,让熟透的庄稼在地里戳着,风磨鸟啄地撒失着,这些个败家子老天爷最看不惯,如果突然变脸,给你刮一场大风、下一场大雨,到时候,你就哭天抹泪吧,你想收,可你收什么呢,你就从地里一粒一粒去拾吧,这就是当懒汉的结果。

    每次讲到这里,肖老汉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重提过去的老话:“你们年轻人,没挨过饿,是不知道粮食的珍贵呀,60年,全国困难时期,实行大集体吃食堂,一人一天的口粮就三两五钱的定量,吃糠咽菜就不用说了,连树皮都让人们刮光吃尽了,可以说能吃的东西都被人们想方设法的吃了,可还是填不饱肚皮,村里每天都有饿死的人哇。”

    肖老汉擦了一把涌到眼角的泪花,看了看两个儿子,接着说道:“当时,你们的大姐才两岁,饿的连眼都睁不开了,好几天迷迷糊糊地,眼看小命就没了,你娘一看实在是熬不过去了,才赶紧给在外地当工人的我捎信,我一看,老婆、孩子都要饿死了,还当这个工人干什么,要死一家人死在一块,你老爹一咬牙一跺脚——铁饭碗不要了,卷铺盖走人,立马离开工厂。”

    “回到了村里,一看家里是没有一口吃的,得赶紧想个办法,人总不能活活饿死呀。”

    “你老爹是背着一条打满补丁的破口袋,拿着小扫帚、小簸箕,顶着大冬天里能割破脸的寒风,到各村已经收拾干净的场院转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