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令(壹)_第23章 老臣之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章 老臣之心 (第2/5页)

是名将,是符氏死后,先帝时为他聘下的继妃,但未过门就先帝驾崩,及至皇帝登基,迎她入宫主持宫务,虽有皇后之实,却无皇后之名。但她仍然无怨无悔,帮着皇帝主持宫务,善待妃嫔及诸子。更因自己生子夭折,将元佐与元休视为已出,多加呵护。

    皇帝当日一心想立长子元佐为储,就欲立元佐之后,再追封元佐生母为皇后,再次才是立德妃为后。只先是前头还有秦王赵廷美与皇侄赵德昭、赵德芳挡着,因此一再延后,后来又因元佐违逆父意,最终自弃储位。难得李德妃贤惠之至,不但内心无怨,后竟又为了元佐,不顾皇帝雷霆之怒,犯颜相救。皇帝也就在那一刻下定决心,要立刻立她为后。

    而皇后李氏,何曾不是内心起伏未平。皇后之位悬在她的眼前多少年,却始终是咫尺之遥,更遥于千万里。她的夫婿是杀伐果断的帝王,更令她如覆薄冰,不仅要谨言慎行,更要勇于下注。而她终于赌赢了,把握准皇帝对楚王的爱惜之心,犯颜直谏,终得皇帝之心。更令侄女李氏随楚王入南宫自禁,将皇长孙亲手抚育,而令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当此夜,帝后彼此感慨,更增情深。

    皇帝下旨,为贺封后大典,京城张灯结彩,金吾不禁,狂欢三日。

    皇后、皇储既定,自皇帝登基以来,内政诸事缠绕,自德昭之死到现在,终于一切尘埃落定,都有了一个了结,虽然其中有不尽如人意处,但是毕竟已经没有内忧。皇帝终于可以全力来对付外患了。

    此时,一切北伐辽国的准备都已经就绪,粮草、兵马、辎重、后援都已经齐备。吸取前一次大军过于集中,不够灵活的失败经验,此次,决定兵分三路,实现自柴世宗以来收取幽云十六州的宿愿。

    朝堂上,文武百官都为着伐辽而激动,而唯一提出异议的,是丞相赵普。

    赵普出列的时候,心情不是不矛盾的。曾记当日与那个血气方刚的寇准争执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变得冷漠。当今皇帝不是先皇,他早已经知道,因此在朝堂上,他已经远失当年的锐气,他没有为田仁朗的冤案而出头,他抛弃秦王赵廷美而自保。然而今天,他又要逆龙鳞了。

    因为田仁朗也罢、赵廷美也罢,都只是牺牲一两个人的事而已,他可以冷血他可以不管;而北伐,却有可能对整个大宋的江山社稷、后世子孙造成影响,他不能不开口说话。因为大宋江山,他也是一手参与建造的人。

    所以当赵普出列:“臣以为,北伐之举,万万不可!”

    曹彬看着赵普,他发现这两年间的那个冷漠因循的老官僚消失了,昔年那个刚毅果断未有能比的开国丞相赵普又回来了。

    皇帝微微不悦:“老丞相有何见解?”

    赵普道:“陛下自翦平太原,怀徕闽、浙,混一诸夏,大振英声,十年之间,遂臻广济。远人不服,自古圣王置之度外,何足介意?窃虑邪谄之辈,蒙蔽睿聪,致兴无名之师,深蹈不测之地。臣载披典籍,颇识前言,窃见汉武时主父偃、徐乐、严安所上书及唐相姚无崇献明皇十事,忠言至论,可举而行。伏望万机之暇,一赐观览,其失未远,虽悔可追。”

    皇帝冷笑:“你这是将朕比作汉武、明皇了?朕倒是觉得汉武有一句话说得不错:凡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幽云十六州,朕势在必得!”

    赵普叩首道:“昔年先皇在日,曾置府库,言贮足七库,赎买十六州。辽人贪财,则不动刀兵,唾手可得。若是辽人不许,则以此七府之财,招天下兵马,再行攻打。此时国家初兴,财力不足,一旦兴兵,则国库空虚,百姓受苦。且,辽国虽然主少事多,然有耶律休哥、韩德让等名将,未可轻视。望陛下三思。”

    皇帝淡淡笑道:“那依卿之见呢?”

    赵普道:“臣倒有一个万全之策。自今日起,望陛下精调御膳,保养圣躬,轻徭薄役,不兴战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国家富庶。则将来必可见边烽不警,外户不扃,则外国小邦,自会率土归仁;殊方异俗,相率响化,辽国独将焉往?陛下计不出此,乃信邪诌之徒,谓契丹主少事多,所以用武,以中陛下之意。陛下乐祸求功,以为万全,臣窃以为不可。伏愿陛下审其虚实,究其妄谬,正奸臣误国之罪,罢将士伐燕之师。”

    皇帝怒极,脸上却是不动声色:“若是朕不允呢?”

    赵普取下头上的七梁冠,从容地道:“古之人尚闻尸谏,老臣未死,岂敢百谀为安身之计而不言哉?”

    皇帝怒极反笑:“哈哈哈,老丞相言重了。丞相,你老了,老年人自然畏事,这也是人之常情,朕岂会隆罪于你!”拂袖而起,“退朝!”

    赵普独自跪在殿中,良久,缓缓站起。

    当晚,圣旨下:“赵普有功国家,朕昔与游,今齿发衰矣,不容烦以中枢事务,应择善地处置。今出为武胜军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钦此!”

    随旨,赐皇帝亲笔所书御制诗一首,诗中一派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