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章:崇圣寺结缘、解化身落座。 (第1/2页)
青青那一下,下手极重,无形中却让对方损失了一名得力臂助,谢仁心中窃喜。 受领了任务,又领取了枪支弹药。因为是在风景名胜区执行任务,这次行动每人只配发一支消声手枪、一柄匕首,不过子弹管够,足足七个弹夹、一百四十发。 谢仁回到招待所,给青青说明了此次任务,青青沉思道:“今天那伙倭人,声称身后还有老师,想必应在剩下的两人之中。弟子已经在易经洗髓的路上,老师恐怕不简单。虽然其余四人修为皆不足为虑,但我担心今天未露面的两人是高手,可要我随你去?” 谢仁:“不必,寺中也派得有人,外人在场多有不便。你可以化身小龙,夜间藏在左近策应,事有不殆再相助于我。而白天你则是青青,与老顾该谈合同谈合同,那才是我们的大事。” 青青点头表示明了。 凌晨一点左右,谢仁便坐上一辆挂着地方牌照的轿车来到崇圣寺侧门,悄无声息的进了大塔内。 崇圣寺东对洱海,西靠苍山,位于古城北一点五公里处,坐落在点苍山麓,洱海之滨。始建于南诏时期,即是神洲的唐朝开元年间。史书记载:寺基方七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座,铜四万零五百九十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费工七十万零八千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等,值金四万三千五百一十四斤。 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世音菩萨,建成之后是南诏国和大理国,佛教活动的中心。大理国二十二代皇帝中,曾有九位到崇圣寺避位为僧。千年前,佛国的国王曾两次来崇圣寺迎奉释迦摩尼的佛牙舍利,大理皇帝段思廉在寺中以玉佛相赠。 三塔与崇圣寺同步建造,先建了十六层的大塔“千寻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稍后又建了南、北两座十层小塔,均高四十二点一九米,为八角形砖塔。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谢仁去到崇圣寺时,正值该寺重建不久,西进的数重大殿尚在修复之中,夜色中三座古塔指天伫立,寺里很是安静。塔内中空,止绕内墙一周有阶梯可逐层登顶,站在底层大殿抬头望去,若深井中观天。三圣金像则摆放在大殿正中,一名老僧正跪在金像前的蒲团上,双手合十、默诵真经。 老僧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布僧袍,头顶光洁如镜,虽有些枯瘦,但面色红润,脸白无须,只有两道白眉眉梢微垂。见谢仁进来,微微转头合十一礼,微笑着道:“老僧璞玉,施主请自便。”便算是打过了招呼,而后继续诵经参禅。 谢仁合十一礼,并以神念暗中扫过,不禁心中一惊:这璞玉大师是名修行人,他并未掩饰修为,一身神气波动甚为惊人,修为应还在青青之上!而且那三圣金像也有古怪,它好像是活的? 感应到谢仁的神念探查,老僧微睁双眼,大有深意的看了谢仁一眼,缓缓开口道:“施主刚才所为,恐有不妥。”修行界随意以神念探查对方,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会招致对方极大的反感,但这老僧语气中却并无责备之意,反而有满满的亲近之感。 谢仁也自觉鲁莽,连忙躬身合十道:“小子鲁莽,还请大师原谅。大师一身佛法精湛,晚辈丹鼎谢仁,在此拜过。” 璞玉和尚展颜微笑,对他招手道:“老僧那点微末道行,不足挂齿。丹鼎封山千年,老僧晚生了几百年,无缘得入青崖洞天,拜见列位先贤。近日听说有传人下山行走,心中不甚欢喜,不知小友师承何人?洞天中是否还有高人健在?小友请过来这边,坐下叙话。” 在丹鼎宗的传承玉简中,虽有佛宗修行各派的记载,但并未记载大理崇圣寺有佛宗修行人驻足传法,谢仁心有疑虑,自然不敢轻易露底。合十一礼,在老僧旁边的蒲团上坐下,客客气气道:“封山千年,沧海桑田。宗门典籍也未曾记载大师这支传承,还请大师不吝赐教。” 璞玉和尚哑然失笑道:“是贫僧唐突了。丹鼎封山之时,我这只传承并未入神洲。”说着,发了道神念向谢仁解释清楚了崇圣寺这支传承的来历。 崇圣寺始建于开元年间,是南诏国的国君所为,后一直被南诏和大理皇室把持,外人根本插不上手,南诏皇室更是通过政治与外交手段,从天竺请来了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供奉于此。后来大理国灭,崇圣寺的秘法传承断绝,三塔、建极大钟、雨铜观音、三圣金像、“佛都”匾等五宝,只保住了三塔与三圣金像,连佛牙舍利都不知遗失到了何处。天竺佛宗总教不忍千年古刹、寺中佛宝无人护持,便派了名弟子入驻崇圣寺传法,言明只尽护寺之责,其他活动一律不管,相当于在寺中隐修。这名外来的和尚谨遵总教谕令,仅收了一名弟子,如此数百年下来皆是一脉单传,传人从不在世间行走,甚至不为修行界所知,知道内情的也就佛宗极个别门派的高人。 虽说一脉单传,不在世间行走,但个个却都是脱胎换骨以上的修为。传至璞玉和尚,已经是第五代,而他则已经一百三十五岁了,早证了罗汉果,并一路行至苦海岸边,就等着崇圣寺重修完毕,完成了三圣金像的开光仪式,便准备将衣钵交给弟子,闭关历苦海之劫,也不知能否证得金刚果位。佛宗的罗汉果,相当于道家的类大成真人成就,而金刚果位则相当于地仙修为。 既然对方如此坦诚,又只是脱胎换骨的修为,谢仁也就放下了心中疑虑,向璞玉和尚讲述了自己的身份来历。但他也并非和盘托出、事事相告,而是像讲故事一般,一边口中讲述一边神念介绍,略去了各种隐秘与秘辛。 听完谢仁的讲述,璞玉和尚长叹一声道:“想不到千年丹鼎,竟凋敝至斯……想不到小友竟是当代宗主,还想不到小友还有军中的身份,更想不到我们会在此处,以这种方式相见。世间因果缘法,当真奇妙……相见即是缘,贫僧虽不能离寺,但也可给神洲各佛宗发去消息,让他们多多照拂丹鼎。丹鼎先贤立宗,乃是济世救人的大宏愿、大志向,我等后学晚辈当铭记之、感念之、践行之。”言毕,竟向谢仁拜倒,谢仁赶紧侧身避过,他知道,璞玉大师拜的乃是丹鼎先贤。 这老和尚不是老糊涂了,也不是谢仁的主角光环、霸气测漏、人人折服,而是佛宗修行最讲究愿心、宏愿。他们认为:愿心是修行的发端所在,愿心的大小,决定了将来成就的大小。修行路上谨守愿心,一以贯之,才会水到渠成。地藏王菩萨就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并且一直呆在地府超度亡魂。佛宗的修行愿心,既是宏愿、更是功德。而丹鼎的立宗之志“济世救人”,已经与如来的“人人成佛”相差仿佛,璞玉和尚怎能不拜?世间佛宗各派,对丹鼎宗也是相当敬佩的。 老和尚虽然数十年参禅参得有些迂腐,但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并无一丝作伪,谢仁侧身让过,并跪下叩首回礼道:“大师慈悲,谢仁感激不尽!谨代丹鼎历代祖师,在此谢过。晚辈必将继丹鼎先贤之志,振兴丹鼎,行济世救人之功德善果,请大师及佛宗众高人严督之。” 璞玉大师缓缓起身,幽幽叹道:“两年前粤东那场疫病,若丹鼎不封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