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9 清照莺鸽【二章】9 (第1/2页)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踏雪寻梅,华服飘飘,精致的容颜,清爽的气质,艳阳之下,梅岭峰顶,这个熟悉又生疏的女子低吟浅唱。 阳光初上时,已见从村里一主二仆三个俏丽身影逶迤行来,这正是那位易安居士李清照。北国冬季萧凉,居士如此雅士贪恋梅花胜景,离开大路转到梅岭来观看。看来昨夜黑衣人的目标还真很可能就是她。 不过她此时并不知晓,与雷三郎“偶遇”此间,略感惊喜之后与身边两个婢女一起都略有些生涩之感。 但她毕竟豁达之人,经过片刻寒暄之后,相邀同行望景生情,望近处花海远间氤氲,吟诵起不久前诗句。 此时的雷三郎,不复东京浪子时的张扬,只是略略落在后面恭恭敬敬的跟着。环绕在李清照周围点头称是得到是那二辛兄弟,宋世人嗜好文采,或许这二位特立独行的小剑客诗词文章也颇有幼教,反正感觉是一对十足的粉丝。 妍儿也显出一种罕见的动情之态,与李清照两个婢女凑在一起不时的小声嘀咕什么。 李清照走到哪里,都有一种似乎是慑人的神韵,仿佛周围方圆不知道多大的范围内都在她的情绪笼罩之中。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这似乎不是当前之景,但明显眷眷思念之意颇浓。望着李清照独立风头挺拔身形,雷三郎也不禁在想。 二辛中的兄长辛文复略显憨直,从他不断的求教询问中可以听出这是不久前李易安游览御河时,有感而发所作。 御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隋唐时的永济渠,北宋时称为御河,南起河南卫州北至燕云十六州的涿州。 御河,京杭大运河?!雷三郎忽然心中想起了什么,这个事情是这样的重要,对道商、对华盛天道,甚至是对这大宋王朝。正向顺着这突起的思路探究下去,不料却被一阵嬉闹声打断了。 “去问问你们那圣使‘断章诗人’,我们居士这阙词是什么意思,怎样解。”李易安的那个大眼睛的婢女凑在妍儿耳边,但却是明显能让别人听到的声音说道。 妍儿赶紧捅了她一下,大眼睛的婢女吐吐舌头跟妍儿缠在一处;可另一边那个婢女却不在乎说道:“就是嘛,肚子里有货就评评呗,难不成真只做个‘一首半诗人’?” 雷三郎在东京场合露过隐晦残诗后,引起陈兴义等人轰动,曾多次为他们相邀饮酒赋诗而吓得够呛。此后百般推诿,再也不敢引发“诗性”,吐露半个字。在那时确有一种小圈子里的笑谈,称他为“断章诗人”。 “一首半诗人”?什么时候雷三郎有了这么个雅号? 只有李清照在离开东京时,听过他的《梅岭三章》之一的全篇。或许这个时代的人联络方式太缺乏,口耳相传就更加流行,传言在这里可能更是个褒奖。也许正因为如此,“断章诗人”进化成了“一首半诗人”,毕竟总算是有一首完整的了。 不过就是这可能你们也高抬了,事实上咱雷赖神“半首诗人”都不是,那“一首半”诗,嘿嘿,也是无奈剽窃而来的。 妍儿护主,又向那细长眼睛婢女赶去,两手伸向了她腋下,两人又闹作一团。 空闲出来的大眼睛婢女却是不依不饶,向辛文复嬉笑说道:“小老道,别光缠着居士老师了,向你们圣使讨一首诗词去晾晒晾晒。” 妍儿又奔回来,三个小丫头嬉笑凝眉真真假假,又冲又抱滚在一起。 被称为“小老道”的辛文复,举手搔了搔头,咧嘴尴尬的笑起来不知所措;李清照也被眼前的光景吸引,她收回目光也略带笑意的看向雷三郎。 宋人颇讲理法,主仆等级森严,但若是一直纵容那也就有了这种奇特的其乐融融。 “圣使说说,易安居士词小可不大清楚意思,也只有圣使可以一解谜团。”一向沉稳的辛文郁也撺掇说道。 雷三郎本来是一直要躲避这种咬文嚼字的当口的,这时却又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是不懂诗词,听到这两句也应该明白这表达的实在是太美了吧。 你李大居士可以敢于评论古今各种大诗人,可要让咱说你的词那可不要了命了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云中寄锦书?雁?快要冒汗的时候,他忽然灵机一动。 “易安居士这首词含‘鸿雁寄书’,莫非李居士偏好鸟儿,真有这鱼雁传情之机安排?”由鸿雁他想到了他们的信鸽,对这个东西还比较熟。 “那当然了,”大眼睛婢女快人快语:“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