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我是皇帝_474 维新派人才众(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74 维新派人才众(下) (第1/2页)

    474维新派人才众

    当然了张煌是不会这样去想,如果有人打算对此提出质疑的话,张煌一定会振振有词的表示说我是“想”要把他们全部招致麾下,又不是说“一定”要把他们全部招致麾下……你可以对我的想法提出质疑,但是你总不能禁止我去“想”吧……

    …………………………………………

    ………………………………

    ……………………

    只是前面虽然提到了这么多,但是就算是谭嗣同也好,这些人其实都不是张煌最想招募的人——谭嗣同只是维新派中张煌最欣赏的一个——而现在张煌最想招募的人,却是一个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名单上的人!

    ——严复!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之一,本来和戊戌政变没有任何关系,根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名单上的国学大师……严复!!

    张煌真的有些不明白,严复这位国学大师怎么会也出现在这个名单上?

    要知道虽然康有为、梁启超也并非是“戊戌六君子”中人。可是他们却是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将他们和戊戌六君子一起罗列出来没有丝毫唐突之处,但是严复……被孙中山先生恭称为“思想家”,自诩只是其的执行者的严复……他会出现在这个名单上,就实在让人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

    百日维新期间,严复正是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虽然也写了,可是仅仅是获得了光绪帝召见,谈三刻钟的待遇而已,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软禁,严复虽大悲而哭,写了,但是随后还是继续留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任上,没有受到丝毫波及,可见就算是慈禧等人也没有将他视为是维新派的人物,世人谈到“戊戌变法”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把严复牵扯进去!

    ——可是这次他怎么会和康有为等人一起被抓了呢?

    摸摸头,张煌一向认为的策划们很有**,那思路总是如天马行空,令人抓不到丝毫脉络,但是这一次,他觉的他败了……真的败了……严复居然能和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伙同到一起,还被一起抓进大牢要一起砍掉脑袋,这实在是……太太太太太~~诡异了吧!!

    就算是你妹的真的是天马行空。也不带这样玩的吧?!

    不过不管怎么样也好,这对张煌来说到真的是一件好事,虽然他不是很明白那些游戏策划们到底是怎么想到,但是他们居然把严复给挖出来,这简直是……也许张煌应该谢谢他们还说不定呢!!

    :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清末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之一,的翻译者,曾经被孙中山誉为“你是思想家,我是执行者”。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1877年到1879年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回国后严复从海军界转入思想界,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等著作的翻译工作,第一个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政治学理论以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理论较为系统地引入中国的人。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严复的的译著既区别于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于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观,在中,严复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的观点,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自强自立、号召救亡图存。译文简练,并且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与天交胜”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

    辛亥**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

    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更深一层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网合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

    不得不承认,严复这种思想观念,其实远远要比那些试图全盘西化的所谓“专家”、“教授”更加先进,却又不是那种否定一切的愤青!

    严复曾经明确提出过,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他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认为“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恃人力。总之,西学“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

    此外严复还指出“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古之必敝。”所以他认为就是尧、舜、孔子生在今天的话,也会要向西方学习的——益非西学,洋文无以为耳目,而舍格之事,则仅得其皮毛。

    他认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故而应该做到“体用一致”,“本来一致”,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