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集_千古谁识战垓下2 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千古谁识战垓下2 新 (第4/4页)

项羽覆灭不足二月。所以时间上真是没有办法安排。根据此记载诸事与现实不合,且计策内容也不靠谱,基本上可以断其为伪。只是这个貌似合理的计策关乎楚汉胜败,从而成为一种历史结论为后世接受,这样就贻误后世了。

    那么,会不会汉军在大胜之后再大败呢?显然更没有这样的道理了。因为无论是汉还是楚,要想在大败之后取得大胜,肯定要取得强大的外力支援。如果此前楚军已被汉军重创,双方势力的消长差距更大,楚也无法获得强大外援,所以不可能击败日益强大的汉军。根据最终汉胜楚败的结局,基本上可以断定,如果确实有固陵一战的话,其结果不是楚胜汉败,而是汉胜楚败。正因为汉胜楚败,也就根本用不着所谓的张良计了。

    对张良之计始末,《高帝纪》的记载归纳得很好,很像菜九现在要干的事,或者更接近市面流行的原始文本。:

    五年冬十月,汉王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谓张良曰:“诸侯不从,奈何?”良对曰:“楚兵且破,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天下,可立致也。齐王信之立,非君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始,君王以魏豹故,拜越为相国。今豹死,越亦望王,而君王不早定。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信家在楚,其意欲复得故邑。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散也”。于是汉王发使使韩信、彭越。至,皆引兵来。

    6.楚汉最后的决战是在陈下而非垓下

    垓下之战,在史料中多处记载,而详情唯《高祖本纪》有记,其曰:“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孔将军为蓼侯孔藂,费将军即费侯陈贺,二人皆刘邦起义之初的老弟兄,这二人破秦时即为左司马,与曹无伤同,又以都尉随韩信征战。这既体现了刘邦对韩信的支持,也体现了刘邦对韩信的监督,所以韩信对刘邦的调令置之不理的情况不容易出现。从战况上来看,汉军以多击少,由韩信打头阵,但没有占到便宜,韩信暂时退却,仍由韩信阵中的孔藂、陈贺对楚军实施两翼包抄攻击,压制住楚军,然后韩信挥军返身杀回,这才造成楚军大败。在这过程中,刘邦所部引而不发以为声援,如果韩信不能取胜,刘邦才会出手。所以从记载上来看,垓下之战的战场胜利基本上只记录到韩信一人之功,但实际过程可能要复杂得多。需要指出的是,韩信指挥的三十万众,并不完全是韩信从齐国带来的,而是齐军加上了刘邦调拨给他的军队的总和。

    会注考证引何焯对韩信指挥作战的评论或者可以代表历代对此战的认知,其曰:“项王大敌,虽兵少食尽,致死于我,胜负未可知。先合不利者,骄之使惰也;却者,迁延徐退,诱之使疲也;纵则夹击之,使不能前后相救;楚兵横断,故不利也。然后因其乱而以众乘之。项王虽勇,岂能支乎。绛侯、柴将军之兵,则游兵也。当楚人既动,则绕出其后矣。”显然,真正的战役不可作此解。史料中记载的是汉的三十万对楚的十万,各方构成之繁杂,统兵将领之众多,场面之浩大,又哪里是这样简单描述所能穷尽。因此,即使垓下之战在史料中的记载算是较为详细的,但是不等于对了这样的记载就要认可。为什么记载众多还要不认要质疑?是因为《项羽本纪》中垓下没有战斗,只有楚军驻扎的记录。这提示,垓下肯定不是主要战场,而只是楚军战败后退却路上选择的一处营地。最终就是这个营地,也被汉军团团围住,项羽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了弃军逃跑。这个情况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仅此一条记录,就足以推翻全部其他记载。可以考虑韩信、刘邦主导的“垓下之战”的实际发生地不在垓下,并且汉军取得战场优势后,楚军也没有崩溃而是有序地退却到垓下,又被汉军围住。试想,如果垓下是最后的决战地,汉军又取得了完胜,楚军又焉能在其惨败处安营驻扎。关于垓下之战有十面埋伏与四面楚歌的记载,十面埋伏是破楚的过程,四面楚歌是项羽绝望的过程,而这两者是不可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楚军已经遭到十面埋伏的大败,又如何能在惨败的地方扎营,让汉军四面楚歌呢。十面埋伏是后世的演绎,真实的情况或者相去不远,至少汉军是从四面八方将项羽的楚军完全包围——刘邦主导的汉军主力从荥阳方向由北向南压迫,靳歙、灌婴、韩信统领的汉军、齐军从东往西会拢,刘贾统领的汉军从南往北挤压,吕泽主导的汉军从西往东挤压,陈公利几又在楚军中心作乱,若非项羽能力高强,根本无法率军杀出重围。而刘邦在击败项羽并追上败退的项羽后,也没有立即展开攻击,只是又将项羽在垓下这个地方团团围住,并且召唤所属各部、天下诸侯,共同见证项羽覆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军高唱楚歌,让项羽崩溃。最终项羽先是弃军突围逃跑,但看不到任何前景,所以最终又放弃逃生,与追兵力战而亡。可以肯定,在被记载到的所谓垓下之战中,楚军遭受的还不完全是兵员上有多少损失,而是楚军的士气受到毁灭性打击,纵然项羽仍拥众约十万,也觉得取胜无望,所以才发生项羽的最后一幕。

    既然说垓下非楚汉最后决战之地,就让我们来看看决战之地在什么地方,垓下又在什么地方。决战之地就是陈下,因为有太多汉功臣的功劳簿上有在陈下立功记录。而经此一役,已被极大削弱的楚军不可能对军力与士气占优的汉军发动致命攻击。所以绝对不会发生汉发动攻击后,楚军还有大胜这样的事。垓下,项本纪○集解徐广曰:“在沛之洨县。”李奇曰:“沛洨县聚邑名也”。○索隐张揖三苍注云:“垓,堤名,在沛郡。”○正义按: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侧,因取名焉。今在亳州真源县东十里,与老君庙相接。经考察,真源县就是今天的HN省LY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