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内心之戏说金庸心理学_第十三章 善与恶 因与果(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善与恶 因与果(下) (第1/4页)

    前面讲了为何要行善,行善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会有这些好处等问题。

    下面说说,正确的行善方式和标准。声明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内容是针对中下等心胸的人讲的。本章结尾处,才会略微提及上等心胸的人行善之标准。

    本来行善是没那么多顾忌和讲究的,只要尽量去掉私心、私利,以智慧指导方向,尽量为一切生命着想就好。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很难完全去掉私心的,如果一开始就要求过高,导致的结果就是有些人就对行善失去信心。或者行善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傻,自己吃亏了,从此不再行善,这种情况很常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千百年来一直如此。

    所以呢,总结出一些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行善要诀还是有必要的,只要走上行善的道路,那早晚会有进步到更高层次的一天。

    重要的事再次强调,行善就是尽量制造善缘,以此障碍恶果的成熟,使自己获得平安幸福。

    常人行善的四句要诀: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二、深知善恶。三、智慧理性,不被情惑。四、过不留痕。

    一、随缘而动,量力而行。

    随缘的含义有两点,1、一件事你听见了、看到了,并且动了慈悲心,想要帮助对方。2、以你的能力能帮到对方。

    第一点比较好理解。只强调一个问题,社会上有一种人,自己不行善,专门吹毛求疵。你救助流浪狗,他说你怎么不救猪马牛羊。你捐助白血病患儿,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希望小学。你关注留守儿童,他说你怎么不捐助孤寡老人。你去养老院陪伴孤寡老人,他说你怎么不关注艾滋病患者。反正你做什么他都说不对,对这种言论绝对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按照你心之所动去行善即可,被这种言论所干扰,那可严重拉低你的智商了。

    第二点要解释一下,“你的能力“指的不只是财力、物力和智力以及能调动的一切社会资源等,还包括你当下的心胸和意志力。

    行善基本都是要付出一些利益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情感上的。那么此时此刻,你肯为行善“吃亏“,并且能承受“吃亏“程度的心胸有多大,坚持行善的意志力有多大,这就是你的能力范围内。

    一旦这个“吃亏“会使你心生懊悔,达到了使你从此怀疑行善、放弃行善的地步,那就是超出了你能力范围之外。

    与其如此,还不如循序渐进的行善,以此逐渐提高心胸的开阔程度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行善能力,所以每个人的随缘标准也不一样。

    一灯大师再怎么慈悲为怀,一阳指疗伤再怎么有效,他也不能到处打听谁受伤了就去上门治疗。扫地僧也同样如此,如果他因为武功高强,就今天找耶律洪基谈谈,明天找西夏皇帝聊聊,后天劝解一下天山童姥,让他们息止纷争。那就不是随缘,而是攀缘了,明显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过于主动的去寻找“千里之外“的机会,行过于艰难的善,那是一种偏执。

    有些朋友可能会想到,《倚天》里面的空见神僧,他劝解谢逊,就明显是过于艰难的善,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这是正确的吗?

    如果别人去做,那就是错的,空见神僧去做就是正确的。其差别何在呢?心胸啊。空见神僧被谢逊一拳震死,临终前心中没升起一丝一毫的怨恨、后悔,反而要对谢逊道歉,并只想着怎么能让谢逊以后不再滥杀无辜。

    原文:“谢逊道:“空见大师见我痛哭,微微一笑,安慰我道:‘人孰无死?居士何必难过?……‘我大怒起来,喝道‘你骗人,……‘他摇头道:‘我不骗你,真对你不起。‘我……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什么心愿,我一定给你去办!‘他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

    这等心胸,《倚天》中没人能做到,所以,换其他任何人去,最后必然是自己临终心生恶念,谢逊也因此更加深仇恨和疯狂,只有空见才能化解谢逊心中的恶,谢逊最后能放下一切恩怨,出家为僧,也离不开空见当时在他心里种下的善因。

    所以说,对于上等心胸的人来说,你无论选择多么艰难的事,去多遥远的地方去行善,都不算攀缘。因为你已经下了决心,帮助一切生命,那么天下就没有与你无缘的人和事了。这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当然,这种境界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而且为了帮助他人肯牺牲生命而丝毫不悔的就更少了。普通人就不要好高骛远的企图一蹴而就了,可以以此为目标,但不能燥进,否则一旦伤了行善的意志和理念,就难以恢复了。

    现实生活中例子也有,白芳礼老爷子,把自己的收入,除了维持基本生存以外,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而丝毫无悔,这就是他的随缘尽力。因为他的家人不需要靠他的收入来维持幸福感,缺了他的收入,他们也能正常生活,虽然有些不理解,但不至于心生怨毒。这都是他的善缘。

    而一般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配偶,假如他们都是中下等心胸的人,而你偏要拿出自己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去捐款行善,那一定会引发家庭矛盾,是他们心生不满,甚至对“行善“本身生出巨大反感,从此再也不做善事,那岂不是断了他们的善念,这就算攀缘了,是错误的。一定要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严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去做善事。

    当然,如果家人和你志同道合,一样的心胸宽广,那自然是另当别论。

    二、深知善恶。

    我一向主张,作为一个善人,一定要比最恶的恶人,更彻底的了解人性中一切阴暗残酷与邪恶。

    不了解人性自私、险恶的人去行善,往往靠的是一腔热血的正义感,充满了理想主义,但是既没有真正不计较一切得失、宽恕一切的广阔胸怀,也没有历经千辛万苦不动摇的意志。这样硬生生推起来的高峰,必然会有下滑的一天,那时候,就很可能会怀疑、痛苦,直到放弃,甚至会转而否定过去自己的善行,并对其他行善的人冷嘲热讽。这就是被冰冷的现实击败了,而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恶“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了知一切恶的人,每次行善助人之前,就应该预料到一切至恶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比如对方编造了谎言,夸大或扭曲事实来骗取同情;比如受捐助人的父母或丈夫,卷款逃走,病人仍然无钱医治;比如受捐助人多年后变成了一个危害社会的罪犯;比如受捐助人后来自杀了。等等等等,一切最恶劣情况都可能出现,至于知恩图报,对你赞扬、感谢这种事,更是连想都不要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