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客观主义者、剃刀原理 (第1/2页)
另外还有这样一部分客观主义者,他们不会有那些无意义的想法和情绪。即便有,也只是一瞬间,马上就会被他们用剃刀原理割掉。他们只关注当下,即便当下,他们也不会沉溺其中,因为当下马上就会变成过去。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比如说,怀旧情绪。每一代人,当他们掌握了话语权的时候就会开始出现大批与之相关的怀旧文艺作品。早期的知青文化、伤痕文学;然后70后的射雕英雄传、SH滩等港台影视剧和歌曲,对了,还有小虎队、变形金刚等等;再然后致青春,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等,就这么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00后年纪大了也会继续怀旧的。 怀旧对现实生活其实毫无帮助,但很多人仍然对此热衷。有的人是因为现在生活不如意,曾经失去的,从未得到的,有很多遗憾,身体机能下降,应对世界的能力变弱,以怀念过去来否定痛苦的现在。 尤其是老年人,最愿意一遍又一遍的讲述自己当年的意气风发,来暂时忘却现在的衰弱,对世界的无力。 即便是中年人,也能从怀旧中找到一种安全感。比如说,当听到一首老歌时,会回忆起当年与歌相伴的那些经历,他爱的不是那首歌本身,而是当年的那些人和事。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有一首老歌叫爱的代价,歌词写道: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也许我偶尔还是会想他,偶尔难免会惦记着他,就当他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这种情怀看似很美好,我也非常理解,因为我也曾经有过。但是,这种情怀不过是自我安慰,让自己看起来感情细腻、情深意长,一种心理暗示而已。如果不能通过这种情怀、感受领悟到聚散无常、缘起缘灭的道理,那这个真的很多余,除了逃避现实,没有任何意义。 回忆过去固然美好,但真正的智者,会最终看破放下。如果郭襄最后放下了杨过,张三丰放下了郭襄送他的,近百年日夜不曾离身的铁罗汉。这种情怀,如果不放下,会弱化人的意志力啊。 人大多会认为童年、少年时是快乐无忧的,虽然这是经过了主观美化的,并非客观事实,当时家长和老师的责骂,学习的重压,甚至是校园欺凌等等,也照样有忧虑有烦恼,只不过后来被选择性遗忘或淡化了。于是怀旧时就仿佛回到了简单的没有尔虞我诈、柴米油盐的童年,获得一定的安全感,慰藉了日渐枯萎的心灵,短暂的进入无忧无虑的状态。 有的时候还需要用怀旧来找成就感找自信。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中年人坐在酒桌上,满面红光的讲述,老子当年如何如何。尤其是家庭、事业上并无多大成功的人。 怀旧还可能会导致对现在生活的不满和破坏。最简单的例子,同学会引发婚外情,现在这样的事情真的不少。明明那个人已经年华老去,人老珠黄,庸俗市侩,但在他/她眼里就是美,就是帅,就是可爱。这就是怀旧引发的主观扭曲,为了弥补当年的遗憾,不顾现实的美化对方。 心理学认为,怀旧隐含着人的“退行”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面临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怀旧,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来寻求安全保护。以期能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能抓住过去的掌控感与安全感。这种冲突可以是内心的(如自己的本能与道德、良心之间的冲突),也可以是外界的(如自我和现实的冲突)。 但对于某些意志坚强的客观主义者来说,他根本不需要这种防御机制。所以呢,对于类似这种无用的,对现实毫无改善的情绪,他一定是果断割舍。 不过呢,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怀旧与其它情绪一样,有正面意义也有负面意义,就看当事人如何去理解、应用它。所谓‘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以语人生。’ 我也曾经回到学校附近的小树林,找到当年和某位心爱的姑娘刻下海誓山盟的那棵树,抚摸着那些字,回想起那时唱给她的老歌,心中无限感慨,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当真是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如歌中所唱的:这一生轰轰烈烈爱一回,曾经刻骨铭心的人,一辈子托付谁。 也曾经回到即将拆迁的,我奶奶的老房子,回忆起她老人家拄着拐杖牵着我的手,慢慢的走在集市上,我蹦蹦跳跳的拿着她老人家给我买的糖葫芦,她总是微笑着慈祥的看着我。而我并没有时常的陪伴她。 我以前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心思细腻,敏感度很高。这些遗憾和伤痛,对于某些人也许不那么煎熬。但对于我,真的是疼的肝肠寸断,独自一人时,回忆起这些,常常痛哭流涕,胸口如受重压,难以呼吸。每怀旧一次,几天都缓解不了这种抑郁消沉的情绪。 但是这些情绪,也正是我反思的动力和契机。如果不是这些情绪带给我巨大的伤痛,我也不会决心去化解它,不会决心去修心。也成就不了我今天的心理素质。 人的一切情绪,源于感性。感性往往会带来烦恼、痛苦,那些负面情绪就会使人做出错误的言行,生出错误的念头,伤人伤己,不能客观面对人性种种问题。那么为了解决烦恼,就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修炼,各种方式适用于不同性格、不同资质的人。 那么如何面对感性,面对烦恼呢,我看过一篇净因法师的文章,非常有道理。 文章中介绍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我提炼一下简单的给你说说。1、断烦恼证菩提,2、转烦恼成菩提,3、觉烦恼即菩提。菩提这个词呢,你可以理解为圆满的智慧、理性。 断烦恼证菩提,那就是用类似剃刀原理的方式,凡是负面情绪、无意义的情感一律阻断、割除。以数息观或念佛的方式增加定力,增强意志力。 如果这两种方法都不喜欢用,还可以用一种写数字的方法,就是从1写起,一直往下写,中间不得间断,不得改写。只要数字错了,就从1再写起,如能无差错无间断的写到三千,那就是有一定功力了。 锻炼定力,在修心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处理烦恼,都必须锻炼定力。 而单纯的断烦恼得智慧,其本质是承认了烦恼,也就是负面情绪的客观存在,认为其很难改变,甚至无法改变。 负面情绪一旦生起时,一般人采取的行动是,能断则断,断不了则逃,逃不了则忍,忍无可忍则爆发。除非通过各种方式把定力修炼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一直压制断除烦恼。 那么还有另一种思路,转烦恼成菩提,在这个境界是,烦恼虽然存在但也不是恒常不变的,而是可以转化的。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