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狱中讲课,我教曹操当奸雄_第20章 王朝三百年,大汉气数已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 王朝三百年,大汉气数已尽 (第1/2页)

    对于荀彧的结局,陈舟还是挺可惜的。

    生命的终结,在于一个空食盒,忠于大汉,又忠于曹操,注定是个悲哀。

    陈舟想改变荀彧的命运,先给他灌输大汉气数已尽的想法,减弱他对于汉室的忠诚,希望能避免那个悲剧。

    “黄巾的事情,和大汉气数已尽有关?”荀彧问道。

    “有关!”陈舟说道,“我在那个课题上曾提到过,黄巾作乱其实和经济有关,而这个经济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土地上,荀先生应该清楚吧?”

    荀彧也是士族。

    尽管他不愿意承认,但是黄巾逆贼的出现,确实和他们士族有着脱离不了的关系。

    天下土地,大部分被控制在士族手里。

    农民没有地,只能租用士族的,成为佃农。

    如果天气一直正常,没有大灾大难还好,一旦发生灾难,农田颗粒无收,士族还要收取农田的租金,佃农交不起租,连田地都没有了。

    本来被士族欺压的佃农,现在饭都吃不上了,还要被强迫交租,怒气积累到达临界点,再有张角传教宣扬一下,黄巾就出现了。

    黄巾里面,大部分是农民。

    如果农民能吃饱饭,有自己的土地,谁愿意造反?

    想到了那么多,荀彧叹了口气道:“确实如此。”

    “一个王朝,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一切都是欣欣向荣。”

    “比如说大汉,高祖建国时,天下初平,百姓对未来的向往,也是美好的。”

    “经历过秦末战乱,那时候的大汉人口不会很多,无主荒地更多,高祖重新制定土地制度,在乱世活下来的百姓,都能得到可观的土地,可以轻松地开荒耕种,天下很快迎来了一个盛世。”

    “请问荀先生,我说的对吧?”

    陈舟又说道。

    荀彧微微点头,说的都是事实。

    “但是按照大汉的制度,经济规律的推移,土地产权,最终会集中转移到少数人的手里。”

    “大汉初期,人口不多,土地充足,大家过的殷实。”

    “随着王朝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自然不会停滞不前,人多了,土地的量固定不变,那么人均耕地就少了,土地矛盾会逐渐爆发。”

    “再根据规律,大量的土地,转移到少数人手里。”

    “这便是土地兼并。”

    “大量农民没有田地,只能依附在那少数人下面当佃户。”

    “如此一来,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会被削弱。”

    陈舟继续分析。

    荀彧还没听完,脸色就有些苍白。

    因为陈舟说的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比如说现在,作为士族的一员,他很清楚其中的关系。

    “为什么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会因此被削弱了?”

    曹昂不太懂地问。

    陈舟说道:“因为这些农民变成了佃农,手下无田地,朝廷收不到他们的税,而少数掌握了大量田地的士族豪强,朝廷能收得到他们的税?为了把利益更大化,士族甚至会隐瞒自己的土地和人口,在扩张自身利益的同时,朝廷的控制力就这样被他们削弱了。”

    曹昂终于听懂了,脸色和荀彧的一样,很快变得不怎么好看。

    好像天下的祸根,就是他们世家士族。

    “朝廷收不上税,对地方控制力减弱,那么在抵御外敌,或者赈灾的时候,很力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