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届]数字点评:他山之石评凡人点点滴滴 (第1/7页)
[六届]数字点评:他山之石评凡人点点滴滴 发表人:书友101119235838346 发表时间:2011-03-14 超长贴,十四楼,数字非名人,爱插不插! 近读梁羽生以“马甲”——佟硕之写的旧作《金庸梁生羽生合论》。 有几点感慨: □为神马要用马甲啊? 刚到凡区发贴时,我差点被误会为某人的马甲。 连梁大师都有说不清楚的原因,我现在理解网上、凡区马甲众多的原因了。 □为神马看不到凡人和起点同类修仙小说比较的贴? 那些来倒乱、搞破坏的贴子不算。 我期望在凡区看到“金梁合论”之类贴。 凡区的大才无数,盼那位才来一篇。 想再等一个月,如果仍看不到。 我虽不才,却想在凡区内找个大才合写一贴,有应召的吗? 因为我除看凡人外,还没有看过其他与凡人人气差不多的同类作品。 闲语少说,继续聊。 ——————————分界线———————————————— 金庸梁羽生合论佟硕之(梁羽生) 近十年来港台东南亚各地武侠小说大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他们的小说在写作手法、内容意境上都颇有推陈出新之处,一般人称之为“新派武侠小说”(包括受他们影响的诸家作品)。香港报纸常简称为“新派武侠”。而金、梁二人,直到现在为止,盛名未衰,是公众所熟悉、所承认的“新派武侠两大名家”。 ——————————分界线———————————————— 想知道谁是网修仙小说的开创者? 忘语是修仙小说的发扬者吗? 真希望看到这方面的贴子。 当然更想忘语换个马甲来评价自己作品,或与他人作品比较。 我是喜欢看热闹的。 尽管也看不懂门道。 总希望几年以后,也有一个神马“新派”修仙小说,其中也有忘语的名字。 ——————————分界线———————————————— 金庸曾在报纸撰文,认为“新派”未必胜于“旧派”,似不愿以“新派作家”自居,这或许是他的自谦,他这论点我也大致同意。论到“艺术水平”,新派武侠小说未必胜得过唐人的武侠传奇,甚至也未必超得过近代的白羽、还珠。不过他们的小说既然确是有与前人不同的“新”处,而又为公众所接受、所承认,则“新派武侠名家”这顶帽子,也就不是我给他们硬加上去的了。 “艺术水平”是一回事,能否普遍适合读者又是一回事。不论任何立场的文学评论都有一句常用的话:“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港台等地新派武侠小说之流行,自是与当地社会风气、读者心理(喜欢刺激)、接受水平等等有关,原因复杂,且是题外之话,这里不论。 唐宋传奇,今日读者怕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白羽、还珠二三十年前红极一时,但时至今日,对海外读者而言,也未必能与金、梁争胜。据朋友见告,前几年香港某些与大陆有关系的报纸,曾刊载过白羽、还珠的武侠小说,结果大大不如金、梁小说之受欢迎,可为例证。也可见得金、梁的武侠小说,确是“合乎时世”的“新派”小说了。 ——————————分界线———————————————— 将凡人与四大名著相比没神马意思,因为它们不在一个平台上,既使比出一个是非功过来,不管谁对谁非,可能会引起大家不信服。若要比,就跟旧的仙侠小说相比,最好与起点同类热点作品相比,才带劲,才有意义。大家喜欢看热闹,同台较技打擂才热闹。 ——————————分界线———————————————— 其次要略为解释一下“排名”问题,若按“出道”的先后来说,应是先梁后金,但“梁金”读来不如“金梁”之顺口。“金梁”二字,还有个巧合之处,是近代一个名人的名字,清代最末一科的进士,清史稿的“校列总阅”。以金庸梁羽生合称“金梁”,颇为有趣,因此我也就顺笔写为“金梁”了。姑且委屈梁羽生一些,却决非有意抑梁抬金,请梁迷不要误会。 ——————————分界线———————————————— 想问一下,比忘语出道更早,且有名的网络写手有那些,没事时候我去看看他们的作品。 现在网中能与凡人的竞争作品有几部? 忘语等写手们都在起点打工,职场之间相互争斗肯定有的。 怕竞争,怕打打杀杀不是凡人的风格,也不是韩老魔的风格。 更重要原因我闲时喜欢热闹。 或许我在看完热闹之后也弄出个“门道”。 一不小心,就在凡人书评区上发表。 可能写出的贴子,与梁羽生的合论书评会相差太远,但我向他学习还不行吗? 若支持我,就给鲜花。 是个人都喜欢有夸也有花。 ——————————分界线———————————————— 套一句武侠小说的辙儿,“闲话表过,言归正传”。金梁都是各自有其本身风格的作家,不妨逐点论列。 先说他们所接受的影响,他们两人的小说我都全部读过,我有个感觉,也是朋友们所同意的,梁羽生的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虽然二人都是“兼通中外”(当然通的程度也有深浅不同),梁羽生也有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之处,如《七剑下天山》之模拟《牛虻》(英国女作家伏尼契之作),以及近代心理学的运用等等,但大体说来,“洋味”是远远不及金庸之浓的。 ——————————分界线———————————————— 梁羽生自评为名士味,却评金庸为洋才子味,认同。 那忘语是神马味? 忘语又受了什么文化的影响? 不了解一个作者的生活与文化背景,很难准确对该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 非要评论,也会是肤浅的、苍白的。 但神马味道是可以从他的作品里读出来的。 有饭粒说忘大闷sao,大约就是闷sao味。 但闷sao却不是准确定位,我也一时没有闻出来,汗! ——————————分界线———————————————— 梁羽生的小说,从形式到内容,处处都可以看出他受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如用字句对仗的回目,每部小说开头例有题诗题词,内容大都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对历史背景亦甚为重视等等。写作手法也比较平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