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届文学评论]直面变奏的修仙人生 (第1/4页)
发表人:落英缤纷的爸爸 发表时间:2011-03-01 首发凡区,原标题写错,本次略作文字修改及排版。 题目: 直面变奏的修仙人生 ——兼评《凡人修仙传》人性与修行 一: 忘语是挟一股新锐之气冲进修仙小说领域的。从踏上《凡人修仙传》(以下简称凡人)网络文学创作之路起,他便扬弃了修仙小说先驱者感时忧世、扬善惩恶的传统从而使他独辟蹊径超越前人为时代和广大书友所认同。他从旧的通俗修仙小说封闭、陈旧的套式中走出,以独特的修仙视角解读三界,在当今网络文学的坐标上寻找雅文学与俗文学的交汇点,在俗的可读性与雅的深层性的藕合中寻求突破。作品讲述“一个普通山村小子,偶然下进入到当地江湖小门派,成了一名记名弟子。他以这样身份,如何在门派中立足,如何以平庸的资质进入到修仙者的行列,从而笑傲三界之中”的故事。作品主人公“炼狱”般的修仙人生经历,荡人心魄的人性与情感交织矛盾,充满佛、道、儒哲理的思辩力量,朴实无华却又流水般溢动的文采,构成了一幅气势宏阔、撼人心魄的修仙乐章。作者似乎是“修仙痴人”。他一生平凡,弃职专司文学创作,过着“修行并与书友相伴”淡泊生活。但他却以超出常人的热情、精力乃至他的整个生命、全部的心智进行创作,执着地在修仙这条艺术曲径上求索。他心无旁鹜,不趋时髦,以平常之心辛勤地躬耕于凡人世界。他文心沉静,独善其身,以赤诚之心锐意探求修仙真谛,力图将《凡人》打造成为侠仙小说经典。《凡人》是作者心灵的物化形式,是他生命价值的实现。它不仅是自然的雕塑,生活的雕塑,也是他人生的雕塑。 修仙小说应当是宗教题材。“宗教,是人类幻想的结晶。反转来,又支撑着人类的幻想。人们因为有种种欲望不能实现,为了寻求安慰与寄托,只好求助于神灵。古人如此,今人怕也是如此吧”。“神灵,是弱者的挚友;弱者是社会的产物。今天,来自历史,历史里面,也包含着今天”。因此,笔者将重点从道学哲理方面解读《凡人》修仙意义、人性与修行等,试图将修仙界拉回到现实,又把现实推入到修仙界中去思考,探讨修仙深层底蕴和宗教文化的奥秘,阐释蕴藏着许许多多令人一时难解且深沉厚重的思辩话题。 二: 《凡人》中的修仙构成其信仰核心。而长生成仙随之成为作品的信仰的最核心的思想内容。《凡人》的主要教理为:“丹药相助,命性双修,功成飞升。” 《凡人》修仙以修真成仙为信仰之最终目的,它把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引向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仙境。成仙的途径即是修炼。在《凡人》修仙者看来,人是由rou-体和真性构成的,rou-体是形,即身驱,真性是神,即元神或元婴。心是真性的载体,真性就在心中。凡人或修士rou-体有生就有灭,希冀长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超越生死、功成而仙?《凡人》修仙者认为,超越生死的依据在于寻觅自身本来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性,这种永恒的性即是“元神”。从元神、真性超越生死出发,《凡人》修仙者确立了“外炼功行,内修心性”的修道路线,即先命后性,命性双修,方可通过功行双全而成仙人。可见,这种成仙不仅指rou-体的不死,而且更是指精神的超越。所以人要成仙,就必须摒弃世俗的情-欲,扫落心中的妄念,使被遮蔽的真性恢复其本然状态。 《凡人》修仙的精髓来源于中国道教鼎盛时期全真道的教义,但又扬弃了全真道的教义,形成了独特的修仙风格。金元时代的全真道系王重阳所创建,马钰、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将其发展到巅峰,全真道的基本教理为:“全真而仙,性命双修,功行双全,三教合一”。全真道认为由于爱-欲遮蔽真性,真性又表现在性和命两个方面,因而提倡出家修道,以期更好地励志苦行,去除爱-欲,并不言rou体不死,不尚符箓,不事黄白,而是在融合吸收儒家“复性”、佛家“明心见性”和传统道教养生修命术的基础上,沿着炼丹之道的思路,大力提倡“性命双修”,认为“修仙之道,性命之事”,由于“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因而性命双修又必须神气合炼。性命双修、神气合炼成为全真道修道成仙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凡人》修仙的精髓继承了全真道中“励志苦行,去除爱-欲”,“炼丹”升级等之道,但将“性命双休”变更为“命性双休”,即忘语认为“先命后性”,而王重阳等人认为“先性后命”,这是《凡人》道与全真道本质的区别。事实上,命与性是人的生命与品性的两大要素,二者本不可分。因此,不修命不可能真正见性。同样,不修性则也不能从无为中造化真命;命与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二者统一于心。尽管《凡人》与全真道有“先命后-性”抑或“先-性后命”之别,但《凡人》并非只修“命”不修“性”,全真道也并非只修“性”不修“命”,而是在侧重点不同的情况下,同样达于“性命双修”或“命性双休”之目的。其实,全真道后来演变为南北二宗,其南宗的教义就与《凡人》道义相同,即“先命后性”,“命性双休”。 三: 正确理解了《凡人》“先命后性、命性双休”的本质意义之后,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作品主人公韩立的生命与品性相冲突时有违传统道义种种“逆道”行为。 有评论者认为“韩立,背叛师门、另投他派,为不忠;不事父母、不奉师长,为不孝;出手狠辣、不留余地,为不仁;绝情寡爱、无利不行,为不义。且韩立遇事不妙、撒丫开溜,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等等;反对者认为韩立“有令狐老祖遗托师门之忠、有受墨师三两银而养家或返乡留噬金虫剑护家之孝、有对函云芝及公孙杏之仁、有对厉飞雨及墨家之义”等等。有评论者认为《凡人》宣染一个“弱rou强食、倚强凌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残酷冷血灰色基调的修仙世界,反对者则认为修仙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具有现实意义;有评论说《凡人》“只有仙,没有侠,只有壳,没有魂”;也有评论者说《凡人》“道是无情却有情”……评论者各自从传统与现代观念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评价或批判。 从传统道德精神来看,传统的仙侠小说所宣扬仙侠精神或侠义观: 1恩怨分明,睚眦必报——快意恩仇:一方面,中国的侠士精神最早起源于报恩意识,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先秦时起至二十年前金庸流武侠小说,就已成为侠士的最坚定的信念之一;另一种方面,侠士极端重视个人名誉的心理传统,具有一种“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的复仇意识。批评《凡人》者只看到韩立睚眦必报,而没有看到他为“辛如音”的快意恩仇。批评者同时也对韩立这种恩仇意识进行了批判,认为韩立的恩仇意识尤如一柄双刃剑,既可用以伤敌,也易于伤害到自身。尤其是对傅家或阴罗宗的复仇,虽然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一定追求,但极易成为导致冤冤相报、血雨腥风、杀戳无数的渊薮。 2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守信重诺:从司马迁“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至李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就是对侠士“重信守诺”品德的形象描述。“守信用”也就成了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