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_第20章.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伴我成长的小人书 (第1/3页)

    这几天朋友圈中发的回忆录得到了一些朋友的关注,其中有一个来自海伦的同学曹春龙,我让他提供点儿当年的记忆,他直接回复道,我的记忆就是你的小人书。

    其实不止是他,这应该也是许多我小时候同学和伙伴的深刻记忆。

    我当年有600多本小人书。

    绝对是王者中的王者。

    小人书就是连环画。

    百度百科中这样介绍。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我那个时候看的小人书和现在孩子们看的动漫不同。

    现在孩子们看的动漫几乎图占主要部分,文字说明极少,如果不是对著作有所了解,是根本看不明白的,这句话说得不严谨,应该说是我们看不明白。

    当然我那个时候也有这样的动漫,比如比利时画家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历险记》系列和《铁臂阿童木》等等,但毕竟还是少数。

    在大多数情况下,小人书的文字说明占比很重,即使不看图画,也能看懂。

    特别是那些即使现在看也很难看懂的世界名著,在小人书的精练下,变得通俗易懂。

    所以我总是建议现在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你说话他还能听一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们看一下小人书,儿时看的东西记忆是很深刻的。

    比如世界文学名著!

    比如成语故事!智力故事!寓言故事等等!

    比如历史!

    比如科学家的故事!

    比如适合孩子们看的!

    等等,等等!不可胜数。

    我能记得的最早看的一本小人书是租来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种行业叫租小人书。当年最早是新华书店本身开展的业务,后来普及开来。在新华书店门外的人行道上(很快别的商店前也开始有了),从业者在地上铺上一块布,上面摆上几十本小人书,然后边上放上一排坐垫,讲究点儿放一排小矮凳,路人花上1两分钱就可以看上一本。我记得的我租看的这第一本小人书是彩色版32开本的《刘胡兰》。

    尽管这本书肯定不是我看过的第一本书,只是我现在能记起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的时候我被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从此开启我的小人书收藏之旅,没有停止过,一直到现在已经1万余册了。

    除了《刘胡兰》外,另一次我记忆深刻的租书是在一百门前,有个租书的老大娘,有一次给我一本书,我说不看。

    这和我花钱的习惯有关,至今为止,我一直对见不到东西影儿的花销持慎重态度,花完钱而见不到东西令我觉得这钱花的不值,这其中以饭店和打车为突出。

    虽然夫人一直说饭也没吃到狗肚子去,但我习惯使然,依然改不掉。

    我喜欢花钱的是能见到影儿的,比如我买了书,书放到了书架上,见证了我花的钱。比如我买了纸笔,画了画,画也在......就是类似这样的。

    因此我极少去租书看,因为看完了钱也没了书也没有。

    老大娘说,没事儿,这本书你要能不乐,我就不要钱了。

    什么书能让人这么高兴。

    好奇损失钱。

    是《丁丁历险记》中的《黑岛》。

    当时看得我全程大笑不止。

    愿赌服输一向是我良好的品质,当然我是从不赌钱的。

    后来我专门去买《丁丁历险记》,可惜直到现在也没搜集全套,最后只能买了一套32开本的正常书,略有遗憾。在前几年又买了一套彩色版,可见当初记忆之深刻。

    这个就是印象极深的我在网上找到的小32开本的人小书《刘胡兰》封面,里面全是彩版,当时我花了一分钱租的,而且我记忆很深的是和后来在外不同,当时是在书店里边最左侧一个小屋里,属于书店行为,和现在存包差不多,一个柜台后边摆着小人书,我们隔着柜台租出书来,然后在外边看。应该是四十七年前。我有些东西是怎么也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