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人心志向 (第2/2页)
三百多人,三人商量着均分为三队,各领一支,可其中多半都是辽人,赵天宝的浙江兵也没几个。这同在军伍之后,赵天宝自然知道这是秦振武、杨一志的“大方”,可自己若不拿出点本事来,这日后......“不可能”若是真成了“可能”,总不能还指望别人的大方。 那各处商铺的盘查清点,便是赵天宝的主意。 不过,这会儿陈瑞瑜没开口,赵天宝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却又不能不将陈瑞瑜视为“没看见”,便咳嗽了一声。 陈瑞瑜正想着,自己一个“奇想”,竟然真的召集了一帮子有“志向”的官兵,这当然是好事,至少要比想象中的难处容易些,但这却仅是一个前提,最终还要依仗锦衣卫成事,倘若.....陈瑞瑜还真没想过倘若不成如何。此时知道了秦振武的心思,这“倘若”可就有些重了。 这声咳嗽,倒是将其拉了回来。 “你回不了浙江?” 这句早该问的话,也是赵天宝一直等着的。 “嗯,”赵天宝道:“本想回去的,可半路上遇到一位同乡,说是家里已当自己是个死人,朝廷也发了抚恤银子,赏了几匹布。” 陈瑞瑜便明白了,这样一来,赵天宝不死也得死了。倒不说不能“翻案”,但赵天宝逃出战场,却没回山海关入营登记,而是直接打算回家,这便说不清楚了。回去那卫所指挥可定然要真按逃军处置,还得连累家人,若真是这样的结果,不提赵天宝的家人,就是赵天宝自己,也干脆还不如死了的好。 “你带了几人?”陈瑞瑜问。 “十来个......我原有个哨官的职位,这十几人都是跟着我的。”赵天宝顿了顿,又道:“都一样算做阵亡的。” 哨官说是职位,怕也至今在座的几人这么看,按戚继光戚总兵改制传下的惯例,这哨官也就管着百多人,相当于一个百户,可百户是世袭,哨官可出了军营便什么也不是。自然,这哨官阵亡,给了抚恤、赏赐,已经算朝廷恩典了,若还闹出个“隐匿实情”......
除非,赵天宝立下大功,大到足以抵消罪过的地步,又或是,这赵天宝也不是真名? 这支队伍......还真是复杂。 但,有志于建功立业,又各有一身武艺,便也不愁带不出来。 “浙江兵不是擅长火器?”陈瑞瑜看向赵天宝的腰刀。 赵天宝一乐,淡淡的两道眉毛一阵乱动,笑道:“没错。” 说着,便从背上解下尺许长的包裹,打里面取出两柄手铳来。 陈瑞瑜随手拿起一支,细细一看,却大吃一惊。 “这是.....燧发枪?” 秦振武、杨一志并不熟悉火器,倒也没做声,倒是赵天宝皱着眉头,道:“遂发枪?” “燧石打火,不用火绳。” “是啊,”赵天宝才反应过来,忙道:“公子也熟知火器?” 陈瑞瑜未答,心中却是一阵翻腾。 这遂发枪的研制,不说西方如何,在大明朝,据史料记载,该是1635年由毕懋康研制出来,陈瑞瑜知道这些,却并不认为唯有1635年才出现燧发装置,事实上任何发明都是不断的试验之后产生的,那不过是史料记载的年份。 但此时这位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今年该是在右佥都御史的位置上,抚治郧阳,怕是对这燧发枪还仅是个想法。眼前赵天宝手里,可实实在在是一把遂发手铳。 “这是哪里来的?” “请工匠另打的。”赵天宝语气极为平常。 “只有这两把?” “我的人人手两只。”赵天宝笑道。 “就这么多?” “正是。” 陈瑞瑜满眼疑虑的看着赵天宝,道:“浙江兵擅长火器,看来不假。这是你想出的主意?” “也不算是。”赵天宝道:“几个人一起琢磨出来的。” “你可知这其中的厉害?” “知道。”赵天宝撇了撇嘴,道:“这若不厉害,也不用花了那么多心思。公子的意思我也明白,这玩意儿前些年便曾提过,可没用。” “是没啥大用。”杨一志插言道:“也就多放一枪,到了还不得用刀子” “多一枪也能多杀一人。”赵天宝也不在乎杨一志的口气,道:“虽说要比鸟铳方便,可还是慢,杨兄说得也对,若是近战,这玩意儿也仅能放一回。” 秦振武道:“好处还是不小,若是两人对上,有了这东西,也不必练武了。” 杨一志张了张嘴,想了想却又闭上了。这些人军伍出身,对火器不管是否喜欢,却都知厉害的,尽管在杨一志心里,这东西不太管用。 陈瑞瑜瞧着手里的遂发枪,问:“浙江那边,真没人看出好处?” “有是有,”赵天宝道:“可说了没用,朝廷不拨银子,谁还能多造一支枪来?这么多年,我也才弄到这些。” 大明朝火器管制极严,倒不说没人能造,但花银子改装火器营,可不是寻常人说了没用的? 惊诧于赵天宝这么个不起眼的低级武官能造出遂发枪,陈瑞瑜旋即想到,这可又是送上门的筹码。 “这把给我了?”陈瑞瑜瞧着赵天宝。 “两把都拿去。”赵天宝大方地说道。“一会儿我在去底下匀两把就是。” 陈瑞瑜也不客气,将两把都收了去,一并的连同火药、铅子甚至干脆将包裹都装了起来。 这遂发枪无人赏识,在此时的大明朝不算奇事,但到了陈瑞瑜手里,可就不一样了。这并非是陈瑞瑜想自己打造这等利器,就是想目前也毫无可能,陈瑞瑜办不到,可不等于没有人办到,尤其是朝廷里某些急于扩展影响力的人。 “来吧,咱们看看这收缴的商货,能值多少银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