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2.79 未雨酬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79 未雨酬缪 (第2/3页)

的基础之上的。宋朝此时的情况,已开始了初步的工业化生产,又有着中国历史以来最繁荣昌盛的商业贸易,因此李不伟的提议,自然看起来极为合理,完全适合当前的生产能力与贸易规模。

    史弥远惊疑不定,只觉得李不伟所讲的,正是他近来日夜思苦虑的问题,然而此时又得到了极明确的答案。正疑惑间,又见李不伟拿出一张纸递了过来,:“丞相,您看用这种纸制造的纸币,可容易仿造?”

    史弥远伸手接过,顿时吓了一跳,再凑近跟前一看,更是惊讶无比,忙问道:“贤侄,这种纸是如何制造法,竟然像是雕刻过了一样,难道是造币厂又有了新的技术?”

    李不伟也不做声,点了点头,站起身来拿起刚才那张纸片,道:“丞相请看,此种币纸的制造极为困难,制币厂也是新近才有了这种技术。这种纸币不仅带有水印,而且还有简单的表面雕刻用于防伪,例如凸印防伪雕刻、凹版印刷等技术。除此之外,新的纸币中还会埋入金属线。有了这些技术,估计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民间是根本无法仿造纸币了。”

    李不伟带来的纸片,正是出自临安纸币厂。南宋时发行的会子,其实已有了一些基本的防伪技术。例如纸币所用的纸,民间极为少见,而且其中的印刷方法,以及其它一些辩识技术,都算是一种防伪方法。然而随着民间技术的提高,以及会子的大量充斥,伪造的纸币越来越多,甚至已达到流通总量的三分之一。

    正因为如此,李不伟早就意识到,如果要让大宋的商业与技术全面发展,必须发行新的纸币,同时开设各类金融机械。然而要实现这个计划,首先让纸币重新取代硬通货,不仅如此,还要解决纸币的防伪技术。在临安造纸厂掌握了全新的水印技术之后,李不伟又翻出自己带过的的十几张百元大钞,找出质地最新的那一张,然后又用剪刀剪下那些带有明显记号的部分,只剩下金属线,以及中间的一部分雕像版面。由于这张人民币已被裁剪得不像样子,造纸厂与制币厂根本不可能知道这种纸的来源,甚至连李不伟自己,也觉得这根本不算是一张纸币了。造纸厂经过多日研究,已基本掌握了金属线防伪的技术。

    虽然有了这种样本,但李不伟也知道,毕竟现在是十三世纪的南宋,根本无法造出一模一样的币纸。不过好在水印技术已经成熟,更重要的是,纸币中的那条防伪金属线,除了官办的工厂以外,民间根本无法制造出来。

    史弥远面露喜色,赞道:“此种币纸果真不简单,仅是这金属线,便不是普通作坊能够制造出来的。倘若再有了新的造纸方法与印刷技术,相信假币会从此消失。”

    李不伟随口应了一声,心中却想,常言道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纸币现下无法伪造,但是再过上十几年,一些技术流入民间,又能谁能保证假币不会出现呢?不过,民间的技术有了提升,官方就会有更先进的防伪手段了,毕竟官方才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然而根据《大百科全书》中记载,以及后世的经验,纸币的发行还是有讲究的。当下又说道:“晚辈以为,在新纸币印制的同时,金属币也需要继续铸造,只是与以前稍有不同。新的硬币,将不以其重量来确定价值,而是与纸币一样带有面值。这种硬币采用冲压的方式制作,对于面额较大的硬币,将使用两种不同的金属进行冲制。如今的冲制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而且已能够冲制出极为复杂的图案,决然不是铸造方法能够仿造出来的。”

    其实李不伟今天提出银行的概念,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因为按原历史记载,再过三四年,史弥远将会病故。此处说是病故,完全是书中记载。然而又有另外的说法,史弥远是因为江北的李全进犯长江防线受到惊吓,从此一病不起,后来竟然被吓死了。还有野史道,史弥远当丞相时间太久,理宗急于亲政,便从四川暗中联络真德秀等人,以致于史弥远的死因未知。

    尽管李不伟看过许多种版本,但是上述的说法,没有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真正的历史,往往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知道。倘若这些人缄口不言,史官与民间史学家断然无法得知其直相。然而李不伟也未曾想到,他的到来,使得历史有了改变,又有机会窥得其中的真相,当然这个秘密却始终埋在他的心底了,后来的史书中仍然未有真实地记载。此为后话。

    李不伟既然知道了一些历史,自然要实施一些措施,他要在这两三年之内,将大宋的商业与经济水平提升一个台阶。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急着找到史弥远,将银行、工商、税务等一系列后世的知识讲了出来。

    二人又交谈一阵,史弥远已基本明白了李不伟的意思,当下点了点头,又将几本册子收了起来,道:“贤侄的建议,老夫定会详加考虑。再过一段时间,等老夫整理出思路之后,自会向皇上禀报。不过现下有一件大事却是再也不能拖了,据以前的商船队所言,此时正是远行西方的最佳时机。倘若错过了这个机会,海风的方向将会发生变化,到时便不利于远行了。”

    李不伟忙道:“出行的日子已定下来了。丞相请看,这是我与史大哥做的航行计划,其中不仅参考了以往商队的路线,还摸清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现状……”

    ……

    虽然又解决了两件大事,但李不伟却无瑕继续考虑这些了,因为近日他被其它事情缠住了身。

    来到临安的第一年,李不伟虽然深受皇帝厚爱,然而朝中众臣却不以为然,只道他是个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又偶尔口出狂言,私下里甚至有些鄙夷之意。然而等到火炮造出来之后,一些武将马上改变了态度,也认识到新式武器的威力。后来成立皇家实验室与临安大学之时,众学者又对此嗤之以鼻。等到各种机床陆续造出,以及各个工厂的相继成立,李不伟的学识已得到了全面的认同。这已是去年的事情了。朝中众臣观言察色,早就知道了李不伟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然而李不伟早出晚归,只是忙于实验室与工厂诸事,众人自然一直没机会结纳。此时刚刚过年,李不伟又回到临安不久,正是送礼的大好时机。

    看着眼前这一堆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