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21 历史真相 (第1/4页)
回到临安的第三天,李不伟奉了理宗赵昀之命,去参加一个小型的朝会。自从两年前临安开设了皇家实验室之后,这种小规模的朝会便不定期地举行,参加的人除了一些六部要员与临安府员之外,便是实验室的一些学者了,而朝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向朝庭要钱,以扩大实验室的规模,又或是开设一些新的工厂。但今天这个朝会,参与者却多为兵部与枢密院的人。李不伟刚一进入大厅,便看到厅中的布置与平日大异。 议事厅的正中央摆了一只巨大的展台,这展台大约四五米见方,上有各种沙石堆成的小土丘,有一部分还覆盖着些类似某种绿色植物的材料,但显然又不是以活植物制作。更有几条河流,竟然真的有水流过,也不知是不是使用了电动的抽水装置。这个展台,是一个军事沙盘,再一细看,却是整个中国大陆的比例地图。 与会者除了兵部与枢密院诸人、六部的要员,还有赵范、赵葵两兄弟、以及沿江制置使赵善湘。李不伟心下了然,今日的这个小朝会,必定是商议北上攻金的策略。他再四下一看,并未见到史弥远的踪影。 李不伟正纳闷着,却听枢密使郑清之说道:“众位大人、将军,史丞相身体抱恙,近日在府中安心养病,皇上命我来主持今日的议事。商讨的结果,自会送达史丞相处。”赵昀点头道:“确实如此。便请枢密史继续说下去吧。” 其实在此之前,对于这次小型朝会的议题,李不伟已多少猜到了一些,但他却不愿过多地参与到作战计划的讨论中去,而只是一心想在临安的皇家实验室中搞一些研究,也算是当作战争的坚实技术支持了。他甚至心存侥幸地以为,赵昀今日约自己前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商讨自己与周依依的大婚一事。然而看此情形,却是事与愿违,毕竟自己的婚事,显然是不需要枢密院与兵部来共同cao办的。 朝会从早上一直持续到下午,总算有了结果。 其时,大宋的工业虽然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就是这种微乎其微的起步,却让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目前,整个大宋军中已装备了直射火炮,各式迫击炮,各式机关弩车,另有数量充足的炮弹与弩矢。在李不伟看来,这些武器装备虽然看似不少,但其总体杀伤威力,却仍不及后世的一场小规模战争。然而眼下是冷兵器时代,任何一方拥有了这些超时代的兵器,既使不至于完胜,也决计不会落败。毕竟敌军要应付这种新式兵器,也没有多少经验。况且南宋的战力本就不弱,否则蒙古兵也不会花费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得手了。当然,李不伟深深地知道,此事将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时值农历六月底,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李不伟算起来,他来到宋朝也有近三个年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年无疑是漫长的,然而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的转变,直到后来的铁器时代,人类竟然用了数千年的时间去研究探索。在整个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若非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三年,在历史教科书中也许会被直接忽略而不加详述。 但话说回来,倘若一个国家倾全国之力要干好一件事情,三年足以改变许多。试想当年秦国,在秦孝公执政初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任由其它诸候国欺凌。直到秦国变法之后,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垫定了称霸的基础。一千多年前的秦国都可以做到,当今天下第一富裕的南宋,再加上几百年后的全新技术,又如何能停滞不前呢? 也许是由于历史教材的编排问题,人们谈论起历史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夏朝之后是商,然后是春秋战国,汉、三国时期、晋、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当今的宋朝。李不伟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所谓的历史,无非是某个朝代覆灭,然后另一个全新的朝代诞生,又或是在某个朝代中,遇到一个开明的皇帝,这个皇帝启用了良臣名将,干出了一番丰功伟业。 既然历史就是如此,改朝换代自然也离不开战争了。几乎每个人,在历数各个朝代时,最先想到的便是这个朝代或国家打仗是否厉害。秦灭六国,是因为出了秦始皇,再加上秦军战不畏死、所向披靡的原因;汉灭匈奴,是因为汉武帝铁腕统制、汉军威武;唐朝盛世,是因为唐朝继承了隋朝强大的物质基础,有了李世明这样的一代明主,又有长城作为防线,加上几十万骑兵。但宋朝呢?开国之时,便接手了动乱百多年的烂摊子,又失去了长城防线,而当时的辽国,有先进的农业经济作为基础,有杰出的军事领袖,有一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有完善的国防理念,这些根本不是匈奴或突厥可以相提并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却和当时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打成了平手。 也正因为如此,李不伟每天在想着实验室与工厂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以短期的目标来看,无论是临时大学的成立,还是皇家实验室的开设,亦或是各家工厂的筹建,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以提高宋朝的军事力量为首任。倘若一个国家的国防出了问题,即使费尽全力大搞建设,其它邻国又岂能让你如愿? 宋朝庭南迁之后,无论皇宫的规模,还是人员的编制,都可以用“袖珍”二字来形容。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是名将忠士辈出,而朝庭也始终惦记着要收复故土。但是,皇家实验室的成立,临安大学的开办,以及全国其它十多所中等学校的成立,并不是人人都赞同的。究其原因,乃是这些机构的设立,必然会牵涉到人事变动,以及资源的重新分配,这多少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赵昀与一干重臣却大力支持皇家实验室与工厂的建设,此事虽然大出李不伟的意料,但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试想,无论朝中大臣还是在野百姓,收复江北的呼声从未停止过,任何一届皇帝或是一朝大臣,都将此事作为首要目标,同时也是流芳百世的大好机会,谁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汴京城,再一次领略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的那种繁华。但是,近百年来风云突变,先是辽国被金国所灭,余众被迫迁往西北,再是蒙古的崛起,使得西夏与西辽先后覆灭。近几年来,金国竟然也要面临灭顶之灾。这一切,竟然全是由于蒙古的发展壮大。 再说早上的小型朝会,虽然参与的人员不多,却定下了几件大事。也就是这个朝会,从此被载入了大宋史册,其议定的结果,也从此改变了整个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这里所说的东亚,是引用李不伟的原话,毕竟后来的这片东方土地,已不叫做亚州了。 北上攻金收复故土,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如今金国的都城南京,正是昔日北宋国都汴京。金国占据几乎整个河南,以及周边的其它地区,北边与东边有黄河与蒙古相隔,南面有淮水与宋对峙,西有潼关天险。虽然蒙古不断攻打金国,但自从去年铁木真死后,蒙古已将重兵放在西边,金国获得了喘息之机。然而在原历史上,这也没能改变金国的命运。金国欲与宋朝联手对抗蒙古,并以唇亡齿寒古训以诫,却未想到在宋朝国内,宋金仍是势不两立,复仇的愤怒延续至今,竟然与蒙古联手灭了金国。 眼下,大宋朝国富兵强,显然不会与蒙古联手灭金了。但金国的求和密信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