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工业革命_3.21 历史真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21 历史真相 (第2/4页)

如历史中记载的那般如期而至。倘若李不伟没有回到南宋,自然不会知道那封国书的内容。但今日郑清之当众念了出来,李不伟也听得一清二楚,金国之意,正是邀宋朝联手对抗蒙古。

    昔日宋辽之战,北宋与金国联手灭了辽国,后来金国毁约,北宋灭亡,南宋被赶到了江南。有了前车之鉴,宋朝庭仍未醒悟,再次与蒙古联合灭了金国,但也并未讨得些许便宜。汴京城倒是去了,却是放眼一片狼籍,宋军只待了一段时间,又重新撤回长江以南,而蒙古由于扫清了金国这个障碍,反而更能放手与南宋一搏。

    在后人看来,宋朝也许应该听从金国的建议,联手抗蒙。金国不灭,蒙古始终有所顾虑,凭借宋朝强大的物质财富,再遇上一个英明的皇帝,要重现盛世、东山再起也不无可能。然而今非昔比,宋朝将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倘若今日的朝会,其决议是联金抗蒙的话,必定会遭后人的非议了。

    金与宋的接壤处,多在京西南路与淮南西路,襄阳府就处在这个位置上。要攻打金国,从这两处跨江北上,是最佳的途径。四川制置史于玠,以及建康府都统制孟珙,便是负责此次作战的两路主力。李不伟仔细想来,这与历史中记载的大体相同,只是少了赵氏兄弟的东路跟进而已。至于开战的时间,却是选在了三个月之后,也就是秋末。届时正值农忙季节,金国为了准备应对蒙古的新一次攻击,必定会积粮备战。而江南却刚过了收割期,并无太多的后顾之忧。

    其实准备打仗已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一年之前,枢密院已认识到,大宋的军力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收复江北只是迟早的事情。普通的军需品如军粮、马匹等,早就陆续地被调往延江一线。同时,每当一些工厂有了新技术之后,最优先制造的仍是战争急需品,甚至连马蹄铁也使用了全新的材料与工艺,更别说随身短刀或盔甲了。但是,在朝会上正式讨论开战日期,这还是第一次。李不伟自己也有些糊涂,为何皇帝会要自己也参与讨论呢?

    整个朝会上,李不伟没说几句,只是在听着别人说话,但他已隐隐地意识到,日后对金开战,自己也会有一份的。

    至于为何发起战争,不用多说,收复失地便是最好的理由了。但为何要选在这个时间呢?赵昀与朝中一些重臣深深知道,当今的大宋虽然看似一切顺利,但同时也在酝酿着不可避免的内部矛盾。

    铜铁的产量增加了,可以铸造更多铜铁,可以拥有更多的农具。新式水稻的试种成功,以及在十多个试种点的大面积丰收,也将使大宋的粮食产量提升不少。蒸汽机动力设备已在一些矿山与工厂广为使用,依依纺纱机、红袖缝纫机、安安织布机的初步推广,已显现出巨大的生产能力,以至于官办的布匹工厂出现了局部生产过剩的现象。火炮与机关弩的装备,也让宋军的训练与往日大异,甚至连军装也跟着革新。压缩食品与军用医药急救包的改良,更使得军中的人员配置出现了重大变化,以往必不可少的人员编制,如今竟然显得有些多余。最明显的,便是不断开设的各家工厂,由于需要暂时保密的缘故,工厂里的工人多从士兵中选择,又或是由皇亲贵胄举荐自己的子弟进入任职。

    所有的这一切,以前从未发生过,也没人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子,只有一些开明的学者已深深地意识到,大宋从此就要改变命运了。但就在这一片繁荣的景象之下,却悄悄地升起一股危机。首先体察到危机的,自然是朝中一些老谋深算的大臣,以及皇帝本人了。

    朝庭新举措不断,知情的人却是不多,对于一些地方官员来说,甚至不知道宋军已有了火炮与机关弩。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虽然多少也听说过一些消息,却根本无法得知实情,只觉得朝庭突然大方起来,以几乎低于成本的价格发放了新的农具,而且还在民间大量召集务农好手到官府任职,而那些任职的农家子弟,却又是一去大半年不返,就连书信也不准与家人交流,已有不少百姓开始议论纷纷以示疑惑。民间流言倒也罢了,最令临安府头痛的是,由于大部分工厂都集中在临安附近,其产出的商品也从多这里发出,不仅西方诸国的商人云集于此,就连国内的小商贩也齐聚临安,而前来参加临安城改建的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朝庭已注意到,这种“先让一个地方富起来”的作法,必将导致国内发展的不平衡。越是富裕的地方,去的人也越多,也更能推动下一步的发展。至于那些穷乡僻壤,却是鲜有人问津。倘若继续如此下去,即使军队装备了再先进的兵器,也难免国内不会乱了套。这种乱,并非一些人顾虑的民间动乱,而是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而导致的经济混乱。同时,朝庭在百姓心中的威信与地位,仍需进一步得到提高与巩固。而那些新技术,倘若再继续保密下去,必定会得不偿失。新技术只有用于民间,并广集思路进行改良,才有其社会基础与继续发展的要基。只要一开战,这些秘密也将不再是秘密了。

    若是换作以前,宋朝庭决计没有精力去考虑这种发展大计。然而眼下的情形,已让理宗想得更多了。他不仅要收复江北失地,同时还要顾及到国内的各种民生大计,只有经济与军事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计。既然如此,发起一场战争,乃是缓解各种矛盾的最有效手段。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李卿的这两句话,朕犹如昨日耳闻,时时未能忘记啊。”说此话时,赵昀已回到了自己的书房,看着书房的墙壁不住点头。陪在理宗身边的是李不伟、赵范与赵善湘三人。李不伟这才发觉,不知从何时起,赵昀的书房墙上,竟然挂着一幅宋朝的全国地图。

    “皇上,或许到了明年,这幅地图又要变上一变了。”

    “是啊……”理宗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眼睛停留在了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李不伟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靠近长江的地方,有一大片用红笔描了许多记号的区域。这片区域的正中央,写了一个大大的“金”字。

    赵范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皇帝在那里一个人皱眉思索,心中也是感慨万千。这两年,皇上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明白的人都知道,在此之前,他只是一个任由摆布的傀儡,朝庭的实权其实掌握在丞相及一班大臣的手中。然而自从临安大学开办以来,皇帝的势力如日中天,不仅有了自己的得力近臣,而且将以前被贬到地方上的重臣也重新委任。眼下这些人虽然还未成为朝臣,但想必过不了多久,或许就在大军出征之后,朝庭的格局又要发生变化了。不过赵范却没时间考虑这些,因为他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准备,这便是三月后的另一场平叛,平叛的对象,正是山东的李全。

    赵善湘忽道:“皇上,臣与李全虽有旧交,却未料到此人竟会公然与朝庭作对。臣请皇上恩准,在孟、于两位将军发兵之日,也同时在建康府备战,痛击李全。”

    赵善湘所说的李全,本来一直据在山东,后来与杨妙真合流后重整旗鼓,想独立打出一片地盘来,却屡屡失败,就归附了南宋,队伍不断增大。后蒙古攻金时,李全又归附了蒙古。前些时日,竟然又写信给沿江制置使赵善湘,信中说:“我复归朝庭数年,淮甸宁息,奈何您与二赵兄弟使我为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