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27 出征 (第1/3页)
御书房,这里几乎成了李不伟与赵昀见面的专属所在。赵昀听罢李不伟的一番话,沉思良久道:“如此看来,蒙古忽然调遣大军到山东,竟然与几月前宿迁的那场乱战有关了?”李不伟道:“依臣看来,确实如此。金兵与蒙古兵各自收拾了战场之后不久,臣就在徐州遇到了完颜洪烈。听李石靖讲,那日在宿迁郊外一战,蒙古近百骑兵瞬间被歼,后来蒙古军队查看尸体之时,发现这些蒙古兵都被一种威力极大的兵器穿身而死,而且大部分骑兵甚至没来得及发出一箭,便已毙命。这些骑兵虽然大都是山东李全的部下,但也有十多人为蒙古骑兵,其中还有一名千夫长。蒙古军中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惊,但由于身着金兵服装的尸体已被移走,蒙军不知就里,疑是金兵所为,却又不知金兵到底是使用何种武器,竟然将近百骑兵瞬间击杀。没过几日,蒙古派出一支两万人组成的赤马探花部队前去卫州叫战,谁知几天过后,发现金兵仍在使用以前的旧式兵器,当下又原路返回。” 赵昀点头道:“是啊,驻在金国的探子传来消息,蒙古大军确实攻打过卫州,也如李卿所言,两三日过后又莫名其妙地撤军。朕当初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今看来,蒙兵竟是借此一试虚实。但李全起兵,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李不伟道:“臣也不得而知。据李石靖讲,他曾派人秘密与李全商议,李全攻打楚州时,他便里应外合。当然现在看来,此乃诱敌之计。李石靖的原意是想籍此诱得李全起兵,他自己便有理由请命出征山东了。”说到这里,李不伟忽然住口,心想李石靖与完颜洪烈的约定,还是别让皇上知道得好,否则顺藤摸瓜牵出小向南,又要惹出不少事端。 赵昀道:“西夏将领归顺大宋以来,朕待他们不薄,又何需借以以邀军功?此事必有不可告人之秘,朕还需得详查。” 李不伟听得暗叫不妙,当下灵机一动岔开了话题道:“皇上,其实臣并不想随着大军远赴山东。依依刚刚有了身孕,虽说皇后娘娘会派人照顾,但毕竟有我在她身边会更好一些。” 其实这是李不伟情急之下的口不择言。通常情况下,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人们往往会另找一个话题。但倘若这个话题太过普通,又或是与当前议题类同,例如商议军情或是江北矿产分布,反而会让赵昀想得更多。如果他公然说出自己不想参与北伐,赵昀听了多半会大出意料,思路马上便被引了过来。 果然,赵昀听了微微一愣道:“早在两月之前,咱们不就有了约定了么?况且这个想法也是由你提出来的,为何忽然又临阵退缩了呢?公主有孕在身,别说有宫中的太医与宫女服侍,就是朕与皇后,也会亲自前去探望的。”李不伟忙道:“既然如此,臣还是听从皇上的吩咐。不过打仗的事情,臣还是管得越少越好,免得到时出了差错让人笑话。”赵昀笑道:“那便全听你的了。” 李不伟很是得意。其实对于打仗一事,他倒不是太过担心,毕竟他手里掌握着最完整的历史战役记载,也从电影或书中看到过半机械化作战的片断,相比这些第一次使用火炮的宋朝将领来说,他自认为还是胜出一筹的。当然,这也是他自己的想法。 临安大街上繁华依旧,喧闹的人群中丝毫查觉不到一丝大战在即的气息。横穿临安城的那条大街,如今已被命名为‘皇宫南大街’,但民间却称之为‘二十六站街’,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条大街刚刚经过扩建,又即将要修建城市有轨蒸汽机车。这路城市列车总共有二十六个站点,西起临安府西边的小寻仙湖,东至临安城东的临安大学,因此民间称其为‘二十六站大街’。但皇家实验室的人却都知道,这只是临安铁路的一部分。从临安大学到实验室,还将有一条专线铁路,与实验室的内部铁路相连,直通实验室码头。而实验室范围之内的另一处岔口,则是直接通往军事码头。战时所需的各种武器,大部分将从这里运往山东前线。 然而对于铁路局的姚胜利来讲,事情并不简单。他原是工部侍郎,后来大宋铁道部成立之后,便升为铁道部的部长。这个官职在以往绝无仅有,就连他自己也觉得‘姚部长’这个称谓甚是别扭,但没过几天,他又对此甚是享受,因为大宋地理勘探局的局长付守信,人称‘付局长’,咋听起来,是永远无法成为‘正局长’了。 这二人本是好友,前段时间为了探讨修建两淮与福建的铁路,见面的次数也更多了。不过眼下又有新任务,此任务甚是机密,这便是:朝庭正考虑要修建一条从中都到南京,也就是从大兴府到汴梁的铁路。刚刚得到这个命令时,姚胜利大吃一惊,因为这段距离近千公里,粗略估算一下,沿途大小涵洞一百多个,桥梁不下三十余座,其中还要横跨黄河,要完成此项工程,简单比登天还难。 好在工部没有明确工期的时限,只说先绘出图纸,等到山东与河南平定之后,再做打算。姚胜利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但一想到自己刚刚上任便临此要务,当下也不敢含糊,急急命部下统计所需的钢铁等材料,结果出来之后更是吃惊,修建这段铁路所需的钢铁,竟然是目前大宋十六年的铁产量总和! 十六年的铁产量,用于修建一条铁路,这在以往看来简单是不可思议。但姚胜利的吃惊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件事。近两年来,大宋的铁产量已是以往的近十倍,倘若在江北也开设多家矿场与钢铁厂,要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也是不无可能。但这仅仅是材料供应,技术呢?修建承重几百吨的桥梁,这在以往可是绝无仅有的。 李不伟虽然没有参与铁路的修建,但对此举却颇为赞赏。古代的势力割据,看似皇族能力不够,但更主要的原因却交通与通讯落后,中央集权无法控制到更加偏远的地区。虽然有了蒸汽机船这一水上交通工具,但内陆呢?若是朝庭的旨意无法下达,又或是上下沟通不畅,物资运输受阻,都会让地方势力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但若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几条铁路大动脉,无论是平定叛乱的将士还是抗灾救赈物资,都可以在几日内迅速送达,其优势显而易见。不过以目前的技术与能力,要修建近千公里的铁路,李不伟自己也觉得有些悬乎。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使有了火炮与蒸汽战船,也不例外。国库存粮几乎全部被运往前线,当然这也是有其理由的。江南的第一批秋季水稻大获丰收,近日已开始收割。虽然只有两处试种田使用了收割机,但户部还是派出专人前去查看,没过几天便收到回音,紧接着就有了结果:明年开春时,争取赶制五千台手摇式收割机发往各主要产稻区。 这让户部尚书史逊甚是犯愁。杂交水稻的育种很是烦琐,户部为此开支甚多,当时还觉得可以一劳永逸,却没想又遇到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如今连收割也要机械化了。试想,虽然江南已有了多家机械厂,但大都以制造军械为主,即使有些标准件如齿轮或轴承,也多用在机关弩、火炮、或是蒸汽机车上,用于民间的甚少。 其实不止史逊,就连李不伟自己,也已意识到了一些问题。若是按着正常的人类发展史,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大都是循序渐进的。当一种技术发展成熟后,另一种技术就会兴起,然后新技术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