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 (第7/7页)
无清浊 ”、“选无清浊”。[56] 北朝士族队伍无限膨胀的结果反映到唐代社会中,便是士族身份的蜕变。唐代的郡望,以不再是少数士族血统和身份的标志,而是一种相当宽泛和笼统的概念。《史通·邑里篇》 谓时人“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言李必云陇西、赵郡,称王必举太原、琅琊。唐代中叶姓氏书的修撰,在内容上由入录诸姓分别等第、详列谱系发展到简 单的仅列姓氏郡望的简谱,而流行于民间的这种简谱,从体例上由分郡列姓、区分等第发展到依声韵或为先后,其变化表明唐代士庶界线已不在于族望等第,民间流行的简谱仅仅 是为了便于按照习惯在需要时安上自我选择的郡望而已。[57] 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在于,作为北朝一流门第,由太和改制所确立的“四姓”家族,在相当一个历史阶段内维持了稳定的社会存在,保持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背 景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确立下来的北朝高门大族,已隐约具备了某些官僚化倾向:他们的政治权势、经济来源和社会地位与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与王朝的矛盾已不再 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而是集中在王朝内部的政策纠纷与宫廷斗争当中;决定他们仕途与权位的主要因素,也逐渐由家世与血统转变为自身的能力与才干,决定他们政治取向 的首要因素也逐渐由家族的利益转变为王朝的利益。从这一角度讲,他们中“家族”的色彩已逐渐衰弱,而“官僚”的色彩逐渐浓厚,因而在某一王朝倾覆后,能够较为顺利地被 新的统治集团所接纳;南北朝后期东西统治集团的分化又使得“四姓”家族中一些比较次要的支系上升到名家大姓的行列,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这些家族的衰落过程。 隋唐以降,承南北朝百年之余绪,以“七姓十家”为代表的山东士族仍旧维持着较为持久的社会存在,他们虽“累叶陵迟”,尤“以婚娅相尚”,在一定时期内“光荣孤立”于皇 权之外。只有在排除皇权的干扰、社会教育的普及以及门第观念逐渐消亡之后,他们才最终从历史上消失。 太和改制后,汉魏以来的士族制度在北方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北朝社会重新“门阀化”的倾向却并不是历史的简单回复。从某种意义上讲,“分定姓族”是北朝世家大族的一 次“再生”,北朝社会的“门阀化”开启了北朝世家大族“官僚化”的先声,隋唐以降,中古官僚制帝国的重构,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完成的。 [1]《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其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169页。 [2]《魏书·李孝伯传》。 [3]《北齐书·高昂传》,案:此处所论渤海高氏,特指渤海高氏中高翼一支。 [4]《晋书·卢谌传》。 [5]《晋书·祖逖传》。 [6]关于两晋之际世家大族的政治分野以及他们与北方胡族政权的关系,可参阅田余庆先生《释“王与马共天下”》中《关于“不与刘、石通使”问题》一节,载《东晋门阀政治》 第27页。 [7]《晋书·刘琨附子刘群传》。另据敦煌出土《晋纪》,“旧族见用者”还有京兆杜宪,乐安任播、清河崔渊等人。 [8]《晋书·慕容廆载记》。 [9]《魏书·杨播传》。 [10]《魏书·李崇传》。 [11]《读通鉴论》卷二七。 [12]《魏书·官氏志》。 [13]日本学者对于贵族制的有关论述,详见中村圭尔《六朝贵族制论》,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第359页。 [14]《魏书·仇洛齐传》。 [15]《魏书·宋隐传》。 [16]《魏书·李传》。 [17]《魏书·崔绰传》。 [18]《北齐书·文宣纪》载天保六年十一月诏。 [19]《晋书·庾衮传》。 [20]《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118页。 [21]杨际平:《北魏太和前后若干史事考辨》,《北朝研究》1991年下半年刊(总第4期)。 [22]《魏书·李安世传》。 [23]《魏书·卢渊传》。 [24]《魏书·杨播传》。 [25]《魏书·李传》。 [26]《北齐书·高昂传》。 [27]唐长孺:《读<颜氏家训·后娶篇>论南北士庶身份的差异》,《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8]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29]《魏书·郑羲传》。 [30]《魏书·崔挺传》。 [31]《魏书·裴植传》。 [32]《魏书·李崇附李奖传》。 [33]《魏书·杨播传》。 [34]唐长孺:《读<抱朴子>论南北学风之异同》,《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351页。 [35]《隋书·儒林传序》。 [36]《魏书·李兴业传》。 [37]《魏书·燕凤传》。 [38]《魏书·许谦传》。 [39]《魏书·崔浩传》。 [40]《魏书·高允传》。 [41]《魏书·孙惠蔚传》。 [42]《北史·孟信传》。 [43]《魏书·太祖纪》。 [44]《魏书·世宗纪》。 [45]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46]《魏书·崔亮传》。 [47]《魏书·李彪传》。 [48]《魏书·儒林刘昼传》。 [49]《魏书·儒林传序》。 [50]周一良:《北魏用人兼容并包》,载《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5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167页。 [52]《魏书·卢玄传》。 [53]唐长孺:《〈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辑。 [54]《颜氏家训·风cao》。 [55]参周一良《北朝之中正》,载《魏晋南北朝史札记》第362页。 [56]《隋书·陆彦师传》。 [5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393页。 编辑:陈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