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寇_第六十章 缙绅名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章 缙绅名流 (第1/2页)

    两广之地,富绅文士颇多。

    而缙绅名流集中之地,又在广州这两省首善之区,这一座千年商都,人文荟萃,占尽了风流。

    若说伍崇曜这个老家伙和十三行大半jianian商都是民贼、劣绅的话,许多行商坐贾和乡下地主还是称得上‘良绅’、‘义绅’二字的。

    广东人有好善乐施的传统,不管发家前是瓮牖绳枢之子,或是引车卖浆者流,只要发了财,鲜有不慷慨好施的。

    而潘仕成,便是这样一位热心公益和文化教育的传统士绅,被誉为“轻财好义,地方善举资助弗吝”。

    “这里就是海山仙馆?”

    抵达一座极致奢华的庄园前,周晓峰恍若到了某位王公贵族的宅院,亦或是皇家园林,帝王行在。

    “可真够富丽堂皇的,豪阔!气派!”

    随行的周义成也深有同感,他手指着偌大一座庄园道:

    “这位潘爷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了,他家世渊源,祖上乃是盐务官,家资颇丰,从娘胎里带来的富贵,加上少年得志,多年前捐资二十万两得了一个二品衔,是十三行里官位最高的一位。”

    “潘老爷经营数十载,积下了数百万资产,近年来又耗费半生心血修建了这座海山仙馆,占地数百亩,排场广府第一,里边光是护院、杂役、婢女就有一百多人,还有妻妾五十多人,子女又是数十人,一家子在海山仙馆过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妻妾五十多人?”

    我勒个去,这万恶的封建社会,真他马是有钱人的天堂啊,翻牌子都累得慌,尼玛!

    “确是如此!”

    周义成心有戚戚焉,用羡慕的口吻继续介绍道:

    “潘爷年少多金,向来风流,几十年下来红粉知己无数,这五十多位妻妾已经算少了。潘家之富,在广府也仅次于伍家,他又好个收藏,海山仙馆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画号称‘粤东第一’,制台大人和抚台大人私下接见洋人,也经常上这儿来呢...”

    “高富帅,这位就是一位一等一的高富帅,官二代了。”

    周晓峰暗暗给这家主人下了结论。

    广东自古富庶,十三行的风云际会就可以算作明证。十三家商行撑起了一条路的声名,十三行的故事更是口耳相传。最神奇的就是在某一年发生的大火中,十三行路上熔化的银子竟然绵延流淌数里,其富由此可见一斑。

    潘仕成就是这十三行中最成功,最富有的一位巨擘。他的先祖以盐业起家,干的是国家垄断的生意,那是一本万利,发达得无以复加。他成为十三家行商之一后,凭借其人脉和家资经营盐业以至洋务,迅速成了十三行的巨头。

    潘仕成不像伍崇曜那般是有严重道德污点的人物,在晚清,他享誉朝野。他曾经协助林则徐抗英,他出资自行研制水雷、他从国外引进牛痘,大力推广,获得官员和民众的普遍赞誉。

    1841年2月,英军攻破虎门,广州垂危,潘仕成主动负担了招募300名海防兵勇的雇资。再后来,他又出资数万两自主研究水雷,成功后,道光帝都不晓得怎么奖赏他了,鞑子皇帝纠结啊:“一个二品的红顶商人,难道让他官升一品?”

    作为红顶商人,二品官绅,潘仕成平生有“三喜”:一是喜欢赈灾济贫,广东地区常有灾情,潘仕成不止一次捐款,最多一次出银上万两(个人一次性捐款上亿的,少见啊),平生累计捐款数十万两(我Kao!);二是喜欢修路,方便行人;三是乐于资助教育,开办书院。他还敢为天下先,大力倡种牛痘,并且通过他的影响力建议官府、亲友推广种牛痘,并*进口种痘洋刀,输送洋种痘。

    “同样是有钱人,人和人之间,境界为嘛就介么大呢?!”

    周晓峰不由得感佩不已。

    “确实不容易啊,一位封建官僚出身的商人,居然有如此的觉悟,眼光如此深远,竟然能率先推广种牛痘,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了。”

    周晓峰所学过的历史教科书中,满清就是一片黑暗,几乎看不到半点光芒。其实在官场,在民间,还是有许多有良知,有勇气的人物的,譬如林则徐,再譬如,潘仕成。

    他都忍不住想要快点见到这位风流豪爽的开明绅士了,老子活了三十几年,见到过私人捐款过亿,平生铺桥修路,捐资助学无怨无悔的,吗?

    有木有?有木有?!

    只怕是,一个也没有吧。

    骗捐的,假捐的,挪用善款炫富的...作为现代人,真是汗颜呐。那些个顶着天使光环的魔鬼,可不都得羞死?那通红刺目的十字,倒成了莫大的讽刺。

    捐款,捐给了谁?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快乐看成自己的幸福”

    “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双手创造财富,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所有...这才是最幸福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做慈善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资产,投入到无限的慈善事业之中去。”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