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之传说_转周泽雄文章:文学的虚实与历史的曲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转周泽雄文章:文学的虚实与历史的曲直 (第2/3页)

的神圣性自是毋庸置疑的,小说家天赋有虚构的权力也是不消分说的,如此,当小说家一面要捍卫虚构的特权,一面又不愿对历史题材割爱时,神圣历史的马其诺防线只能接受崩溃的结局,不复有尊严可言。历史小说,这并非对历史的另一种描述,而只是小说的别一种写法。准乎此,历史本身的尊严便被置诸小说的法则之下,成为小说家厨房里聊供烹饪之需的鸡鸭鱼rou。

    回到罗贯中《三国演义》。清章学诚在《丙辰札记》里已用‘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界定了它的虚实结构,肯定了罗氏对历史的基本忠实。我无意对‘七实三虚‘的比例作出质疑,而更想对其内容加以关注,即何者可虚?何者当实?

    答案并不因问题的重要而显得棘手,只要稍稍比照一下《三国志》就会发现,小说忠实者事,虚构者人。应该指出,在小说家对历史的改编中,所谓‘忠实‘只是被视为一种手段而纳入构思的,相形之下,改编事件较之虚构人物风险更大。事件,尤其当这些事件又是如官渡之战、赤壁大战、彝陵之役那样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话,就更由不得小说家施展想象,任意涂窜。在罗贯中那里我们发现,尊重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是作为小说的叙述前提和基本背景加以考虑的,它的‘七分‘真实多半集中于此,以便腾出手脚,在虚构人物上略略施展,‘三分虚构‘即着墨于此。我们且试着看看罗氏笔下的曹cao如何?

    若以‘赢得生前身后名‘作为衡量伟人的标志,曹cao显然是要落选的,和周瑜同其结局。三国时人,除了被满中国祭祀的忠勇典型关云长,大概只有曾让杜甫寻觅其祠堂的诸葛孔明可以受此殊荣,而曾被我们明哲的鲁迅先生断定‘至少是个英雄‘的阿瞒(已故主席也曾默诵其遗篇),却尝尽了‘死去原知万事空‘的滋味。在《三国志》里,陈寿对曹cao的评价可说是迥出众人之上,读其仿‘太史公语‘的‘评曰‘,如‘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尽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古今能得此等判语者实在为数寥寥,而在三国时代,又正可谓‘舍此不作第二人想‘。想陈寿固非曲语阿世之徒,那么,一个少壮时高歌‘天地间,人为贵‘,中年时吟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晚年时不惜以‘烈士‘悲情抒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志的雄杰,逮至后世竟忽忽成了千夫所指的大jianian雄,实属匪夷所思。曹cao不少为人诟病的劣迹,追究起来都不无可疑。即以杀吕伯奢为例,按此事出自吴人所著之《魏书》,立场本就飘忽,而其所叙之事境,又极为离奇乖情,很难按事件的逻辑加以还原。那句令曹cao遗臭万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原属野史裨语,颇难征信。又曹cao之迫荀彧自杀,亦非铁论。细想荀文若赴濡须坞途中尚与曹丕谈艺论剑,言笑正欢,其人雄杰之气固较曹cao远甚,说谋论智,却也相差不远。曹cao若有杀荀之意,荀君绝无不睹先兆之理。虽然,持此论者大多从荀彧反对曹氏篡汉自立着眼,认为曹cao杀荀,非为无故。倘如是,不过又一揣摩情事而已,以之存疑则可,据之立论则谬。罗贯中著小说本着‘兼采为美‘的信条,对史料基本上抱着‘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一般视为信史的陈寿《三国志》并无多少侧重。读者若有意比照孙盛《魏氏春秋》、司马彪《九州春秋》、王沈《魏书》等籍(裴注中对这几部书颇多采集),会发现罗氏《三国演义》,纯出之想象添加的笔墨竟意外地少。即使面对笔力集中贯注的曹cao,罗贯中似乎也并没有特地发明多少虚构细节以供编派之用,他只是尽可能充分地将已有材料加以探掘组合而已。因此,罗贯中与其说艺术地再现了曹cao,毋宁说乃是曹cao劣行败迹的传述者和集大成者。

    罗贯中笔下的曹cao,jianian滑之气溢出尺幅,狼戾之心随处可见,作为文学长廊中的一个艺术形象,他不仅在中国文学中为仅见,放诸世界,亦难逢敌手。西人马基雅维里若获知曹公行状,真不知要何等欣喜若狂了。有曹cao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例征,他的《君主论》无疑将写得更为出色,‘马基雅维里主义‘也将更具说服力。曹cao在罗贯中笔下,除却杀吕伯奢和借粮官人头以安军心两桩著例外,他如对许攸跣足相迎、‘拔剑斩近侍‘及‘抹书间韩遂‘诸节,在在都显出其人惊世之伪。我们说过罗贯中写曹cao多事出有因而通常又非真凭实据,他认同了前人对曹cao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大量著述,只从艺术效果而非历史公正的角度遴选材料;又因为罗贯中在小说上也正有着他笔下曹cao那份‘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的才能,遂使他成了曹cao形象的最终完成者,他施诸孟德的笔墨也同时成了针对其人的终审判决。

    对罗贯中我们当然抱着崇高的谢忱,也无意否定他塑造人物上的非凡功德,但问题在于,我们如此给一位生前即因其‘宦官出身‘而不曾得到公正评价的‘非常之人‘涂上花脸(读其《让县自明本志令》可知),就没有一点愧疚之情吗?我要说的不是罗贯中是否有权如此处理曹cao──他当然有权,而只想对人间公正意识的脆弱稍表缺憾:我们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借助法律的大纛,决不容忍任何施诸己身的诽谤行为,一方面却觉得可以认同一位比利时侦探赫克尔•;波洛的怪论‘对死人不存在诽谤‘,而将小说的魅力置诸公正概念之上,听任某个古人饱受着千年冤曲。何况,这位古人又并非李鸿章‘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者流。中国人历来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阿瞒不可能无所萦怀。文学以虚实相间为美,历史以诚实不欺为上,而当小说干犯了历史,追求名留青史的曹cao也就只能沦为谈笑中人、戏曲中人。为曹cao翻案之所以难以成功,并非当年郭沫若、翦伯赞等人呐喊不力,事实上是由于吾人不忍失去这么一位任人奚落的对象。由此我们可见所谓‘时间是最公正的‘这一陈述的苍白和不可尽信。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不宜全然算到那些暴君头上,善良的百姓也从来有着不善良的那一面,他们那由‘集体无意识‘所策动的观赏心态,常常会演化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