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君临天下皇帝级战列舰 (第2/2页)
上,超过了日本大和级战列舰装甲钢至少两成! 也就是说,在装甲厚度相等的情况下,皇帝级的防护能力比美国海军同等战舰高10%,比日本大和级高20%。 千万别小看这点差距,这足以影响到海战的胜负。 实际上,也正是装甲钢的性能不过关,日本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高大和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结果导致排水量严重超标,不得不反过来增加动力设备的数量,最终在六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之下,竟然仅仅装了9门18英寸主炮!如果让帝国海军按照同样的排水量建造战列舰的话,至少会采用12门同口径主炮,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速度提高到33节以上,或者是将战列舰的防护能力提高到任何敌舰都对付不了的地步。 当然,以当时的技术情况,建造六万五千吨的战列舰,纯粹是自找苦吃。 从上面也能看出,帝国海军几乎是在所有关键技术与关键设备都已到位的情况下才开展了皇帝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也正是如此,皇帝级的建造工作相当顺利。“太祖”号与“太宗”号仅用了31个月,“仁宗”号用了33个月,“宣宗”号用了36个月。相对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快速战列舰来说,这绝对是“奇迹”般的速度。 比如,美国海军的二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分别用了42个月与35个月,在战争爆发后,其四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都分别用了33个月,31个月,34个月与31个月。英国海军的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则分别用了47个月,52个月,54个月,59个月与62个月。 当然,皇帝级的设计也不是没有缺陷。 因为其初始设计开始于条约期间,当时还没有签订《伦敦海军条约》,所以帝国的工程师只是在35000吨的基础上适当的放宽了排水量,而不是按照45000吨的标准进行设计的。后来在开工建造时,如果大规模改变设计规划,向45000吨的排水量靠拢的话,必然会花费极为宝贵的时间,结果海军等不了那么多时间,在让造船厂对设计做适当修改之后,就下达了订单。 如此一来,皇帝级实际上没有达到“新条约”规定的最大标准排水量,其性能也没有提高到极限。 实际上,这一情况几乎在所有签订了《伦敦海军条约》的国家都存在。 比如英国的乔治五世级的设计排水量只有35000吨,实际标准排水量也不到37000吨,而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设计排水量也是35000吨,实际标准排水量只有37500吨,都远远没有达到“新条约”规定的45000吨。 后来随着战争爆发,几个海军强国的第二级快速战列舰的设计也深受排水量的影响。 比如,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38000吨,仅仅比北卡罗来纳级提高了500吨。 实际上,这也证明皇帝级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只不过,在战争期间,建造新战舰比改造老战舰更有意义,因此不管是美国,还是帝国,都没有对第一级快速战列舰做大规模的改进,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第二级,第三级,乃至第四级快速战列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之上。 也许,这就是皇帝级战列舰的最大遗憾吧! 其主要性能: 标准排水量:37000吨,满载排水量:41500吨,最大排水量:44000吨;总长:221米,型宽:33米,吃水:9.8米;定员:1850人。 锅炉:8台六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六十六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40000轴马力,推进泸洲4浆;航速:30节,续航力:15500海里/14节。 主炮:9门六十七年型400毫米/L50型舰炮(3×3),副炮:16门六十七年型150毫米/L52型舰炮(8×2),速射炮:12门五十年型100毫米/L50型舰炮(6×2)。 主装甲带:300-330毫米,装甲甲板:130-150毫米,露天甲板:40毫米,防弹片甲板:20毫米,炮塔:200-400毫米,炮座:330-400毫米,司令塔:330-400毫米。 如果仅仅从尺寸数据看,皇帝级的装甲比长江级薄,实际上防护能力却提高了不少。 首先,皇帝级的主装甲带采用了倾角设计,这相当于变相提高了装甲厚度。其次皇帝级更加重视水平装甲防护,这在远战中非常关键。另外,皇帝级采用的装甲钢比长江级好得多,其实际防弹能力提高了至少一成。 当然,限制皇帝级装甲厚度的关键因素还是其有限的排水量。 这一点,要到第三级快速战列舰的时候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动力系统方面的进一步提高,也会为后面的快速战列舰提供更多的装甲份额,从而提高防护。 当然,从实战表现来看,皇帝级的性能在第一代快速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翘楚。而且实战也证明,皇帝级的装甲防护能力足以抵挡所有“老式”战列舰主炮发射的穿甲弹,而且对付美国海军十六英寸标准穿甲弹也不是很费力。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皇帝级的出现,将战列舰带入了“快速时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