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_君临天下皇帝级战列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君临天下皇帝级战列舰 (第1/2页)

    太祖号,太宗号,仁宗号,宣宗号。

    ****

    对世界各国海军来说,《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带来的十五年“海军假日”并不是坏事。如果没有这十五年的休养生息,没有这十五年的技术准备,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拥有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能力。

    可以说,动力设备的突破性进步是催生快速战列舰的决定因素。

    动力设备就好比是战舰的心脏,如果没有一颗强壮的心脏,任何战舰都跑不快,也强不了。

    战列巡洋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盛行,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战列舰受到动力设备的性能限制,很难兼顾火力、防护与速度这三项主要性能,只能对其进行折中处理。而为了提高战舰的战斗力,增强战舰的生存力,战列舰往往会牺牲速度,把需要速度的任务交给巡洋舰或者战列巡洋舰去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海战证明,战列巡洋舰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应用,从而损失惨重。

    也正是如此,一战之后,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建造战列巡洋舰的计划。说白了,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需要的都是能够浮在海面上的主力舰,而不是仅仅炮得快,却挨不起炮弹的主力舰。

    大战之后,各国经济都陷入了衰退之中,加上条约的限制,所以各国海军都不能大规模的建造战列舰。只是,条约并没有限制对相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如此一来,世界各国都加强在了新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

    所有的技术中,动力技术最为关键,也最受重视。

    拿帝国海军来说,从五十四年(22年)到六十八年(36年),受到条约限制的十五年间,每年都会将军费的百分之十五投入重点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制之中,其中又有近三成用于动力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研制。

    美国、英国、日本等海军强国在相关投入方面也都达到了这一水平。

    也正是如此,十五年间,动力系统的性能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比如,美国海军用在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上的巴布柯克-威尔考克斯型燃油锅炉的单位重量热效率是科罗拉多级战列舰采用的燃油锅炉的六倍,而其采用的蒸汽轮机的功率密度也是后者的三倍多!

    也就是说,如果动力设备的重量相同,并且合理配制的话,输出功率能提高四倍左右!

    如果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能安装新的动力设备,其速度也能达到快速战列舰的标准。当然,换装新动力设备要对战舰的舰体结构进行大范围调整,其改造费用不会比新建一艘战列舰少多少。大概,也只有日本那样的国家才会不计代价的如此改进战舰吧。

    正是随着新式动力设备的出现,建造快速战列舰的设想才成为了可能。

    当时,在这方面帝国肯定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可以说,帝国在动力设备方面至少领先美国三年,领先英国五年,领先日本八年!

    后来,皇帝级战列舰只用8台锅炉就产生了14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用8台锅炉产生了121000轴马力的输出功率,英国的前卫级(比北卡罗来纳级晚几年开工建造)用8台锅炉产生了13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日本的大和级更是用12台锅炉才产生了15万轴马力的输出功率。

    最重要的是,帝国海军在六十六年(34年)的时候就可以拿到这些动力设备了。美国与英国海军直到六十九年(37年)才拿到了类似的动力设备,日本海军则要等到七十一年(39年)才能得到为大和级研制的新式动力设备。

    这一点,对重新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以及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帝国海军可以在六十六年开工建造快速战列舰,美国与英国海军则要拖到六十九年才能开工建造快速战列舰,日本海军即便先建造舰体的其他部位,其快速战列舰的服役时间也要比帝国晚两年以上!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帝国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占了先机。

    也正是如此,皇帝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在六十七年底就确定了下来,到六十八年,四艘战舰都陆续开工了。

    当然,除了先进的动力设备之外,皇帝级的其他各种设备也都领先与对手。

    比如,专门为其开发的400毫米主炮在六十七年年底定型,并且在六十八年初就开始批量生产,正好赶上了皇帝级的建造进度。

    与之前的两型400毫米主炮最大的区别是,六十七年型主炮再次改进了膛线的设计与缠距,使其能够发射正在研制中的重型穿甲弹。这一点极为关键,因为重型穿甲弹将成为未来海战中威力最大的穿甲弹,最初使用的轻型穿甲弹(并非标准型穿甲弹)将被陆续淘汰。从此,舰队炮战进入了远距离作战时代。

    为皇帝级研制的新式副炮也在六十七年投入生产。

    海军重点研制的雷达也在六十八年定型,并且在六十九年的时候批量生产。

    制造战列舰装甲钢板的特种钢材在六十五年的时候就研制成功。至今,该钢材的成分,以及生产加工工艺仍然是帝国的绝密资料。后来的实战证明,该钢材的强度超过了美国海军快速战列舰装甲钢一成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