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情洒浦江 (第2/3页)
。感受不到父母双亲之爱究竟是什么滋味。一直以来只能将街坊邻居对我与我meimei的关爱,以及社会国家对我们的资助看作是父母之爱。”他又说,“被爱是一种幸福,被国家所爱是幸运,虽然一字之差,但含义有很大不同。享受父母之爱是伦理;享受国家的爱是机遇,是运气。前者天经地义,后者不是谁都能碰上的,是命运眷顾。现在回国了,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这就是我刚才有些失态的原因。” 萧木见对方说得在理。不是发“神经病”,如同现今兴致来了,深更半夜还在广场和闹猛的马路上跳街舞什么的,完全不顾他人感受。只晓得张扬自已个性。其实。拆穿了讲。谁没有个性是人都有个性。倘人人都将个性发挥到极致,吵得四邻不安,鸡犬不宁。这样的个性最终并不能为你带来欢乐,只能是一场适得其反的呕气;倒头来还是身体倒霉,忍受四面八方来的怨声载道。 古话说得好:损人并不利已。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不需要很多解释,与其解释来解释去,不如去做一件实实在在让民众感到阿弥陀佛靠谱的事。 萧木与林中华边说边笑,徐徐向前移动脚步,与熙熙攘攘的人流顺势而动。在人群中观望的萧老伯与林芳终于看到了他们搜寻的目标,双方都情不自禁喊道: “在这儿哪” 萧老爷子也喊着:“萧木”,同时扬起他的手,在空中招摇。 林中华与萧木同时发现要找的人了,赶紧快步向那一老一少走去。 林中华来到林芳面前,放下皮箱,以西式的礼仪与林芳轻轻相拥,然后从头到脚仔细端详三年前的小丫头。他口中虽无片言只语,心里却啧啧称赞道:黄毛丫头十八变,果然如此。“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在出落成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啦。 再说萧木见到了老爷子,父子俩百感交集。 想起三年前,为完成冥冥中先祖的嘱托:治病救人,匡扶正义。爷儿俩放弃衣食无忧,养花弄草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决心迎接世俗挑战,为国家和庶民尽一分入世人的心力。他俩出秦岭大山,过百里秦川,进江淮大地,一路颠簸,风尘仆仆,来到上海。爷儿俩商议,无论学成什么样,三年后必回国。 老父说:“百里秦川的乡亲需要你。黄河的同胞需要你。华夏民族人口多,真正有能力,有一技之长的人应该站出来多作贡献,去为他们服务,而不是去与平头百姓抢饭碗。”记得当初临别时,萧父还语重心长地拿姓氏说事,期望儿子不要辜负萧氏这一名门望族的历史传承,他道: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是从过去走到现在,再从现在走向将来。没有过去的 现在是不存在的;没有现在,将来无从谈起。这叫抽刀断水水更流。国人的姓氏也是如此。不仅是个符号,也有家族传承的内涵,并非糊里马堂,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事呵。” 他又道,“国人还有一句口头禅,对同姓的人,会拍拍对方的肩膀,道: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喽。” 他说这说明国人有很重的家庭观念,血浓于水。此种认同感可以追溯至百年千年前,甚至以千百代计的上古远古。此观念已溶融于血液中,历经几千年传承,已固化成国人集体的民族性格,在国人的心目中挥之不去,或者说在心灵上已打上深深的烙印。国人对先祖尊敬有加,如同敬重苍天。 “拿我们萧家来说,”老爷子说,“萧氏祖先伟人辈出。往上推二千一百十七年,即公元前257年左右,那是秦汉时期。萧氏的祖先萧何横空出世,成为这个时代的杰出政治家。汉高祖刘邦这样评价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饼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萧何,子房,韩信,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矣。司马迁说: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因民之疾奉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司马迁的意思是萧何顺应民意,改革秦朝的苛损杂税,其英名流芳后世。” 老人又道:“咱萧家自记事以来,一直是书香门弟,先辈们或做官,或行医,或教书育人,规规矩矩做人,明明白白做事;信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老爷子最后将萧氏家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奥妙归结为三句话。 “哪三句”萧木反问道。 “一是古人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二是人生难得,佛学难闻,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圣人继绝学。为万世谋太平。”老人说完再也不语“怪力乱神”,意思是对自然界的一切都要有所体悟,虽然天不会发话。但天的伟大和谦逊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天是至高无上的大神。 萧木默默听着老爷子的教诲,表示认同父亲的苦口婆心。 客轮拉响了汽笛,长长的回声在黄浦江面上回荡,惊动了在空中周游的飞乌。 一队飞乌排列着人字形从空中掠过,后面有个飞乌看似落伍,正拍打着翅膀使劲地赶上队伍。送客们纷纷举起手向登上客轮,在甲板上留连往返的亲人招手 “一路平安”“到后来信呀”类似的祝福语在浮动码头上空此起彼伏地回响。 “儿子,你快登船吧。身在异乡为异客,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