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七章 丰城受阻 (第1/2页)
赣州是江西的西大门,东连福建,南接两广,西面与湖南接壤,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西南的吴三桂或者广东的尚可喜进犯江西的话,首先要攻打的就是赣州,所以赣州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的。 既然想要守住赣州,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得力的干将才行,永历与靳统武等人商议半天,最后认为还是田国平最合适,毕竟此人乃是赣州本地的军官,熟悉本地的情形。 于是永历下旨任命田国平为赣州指挥使,留下一千明军,再加上淘汰后剩下的归降五千绿营兵,一起归他指挥。另外让他尽快在赣州本地征兵,同时迅速攻占赣州附近的府县,将赣西全部纳入大明的统辖之内。 至于赣州辖内各县,井冈山山上还有一些无所事事的文臣,正好先充作县官,如果有县城不战而降的,原来的县官可以继续治理该县。 原来赣州城的一万五千绿营兵,永历也不打算全部收编,这些绿营兵良莠不齐,兵油子可不少,偷鸡摸狗之辈大有人在,如果也把他们吸收进大明的军队,对军纪影响可不好。所以永历下令李嗣兴和田国平一起负责进行甄别,将年纪在三十以上,十八岁以下的全部发给十两银子后遣散,还有一些名声不好的,有吃喝嫖赌恶习的统统赶出军队。 经过整顿后,一共收编了将近一万绿营兵,全都是身体强壮,比较听话的士兵。另外对于投降的各级军官,也量才录用,毕竟这些军官有一定的才能,又熟悉手下的士兵,指挥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当然一些“滥竽充数”的,还有“心怀二心”的军官都被偷偷“处理”掉了,以免留下他们扰乱军心。 如此以来,留下的都是遵守纪律,勇敢善战的士兵,这正是永历想要的比较“纯洁”的军队,只要以后能够善加训练,战力会很强大。这些士兵都是被剪掉辫子的,除了暂时死心塌地地跟着大明外,如果逃跑,无论逃到哪里,都不会有好结果。 在经过两天的整顿后,大明“第一军团”兵力达到了两万余人,这还不算留在赣州的卫戍军。 经过侦查,永历早就知道清廷在南昌驻军的总兵力,一共只有一万绿营和两千八旗兵,分为五个大营,有正副三个佐领统帅。此外还知道江西巡抚是一个满人,名叫巴固安,正蓝旗人,此人就任江西巡抚后,也许是因为受不了南昌的炎热,整日躲在后衙的凉室内,轻易不会出去见人。 占领赣州已经两天,因为永历已经下令这两天赣州城戒严,只许进不许出,所以赣州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未必会很快就传播出去。况且躲在“凉室”内的巴固安,也不会相信明军已经占领赣州的事实,毕竟明军出现在江西这件事,太过“骇人听闻”了。 留下田国平据守赣州后,永历亲帅“第一军团”出赣州,向位于江西中部的南昌进发。大军在出发前,永历依然命令李嗣兴率领两千乔装城清军的两营明军在前边开路。 李嗣兴这三年在井冈山上,早就憋坏了,不过也趁着空闲的时候,娶了洪家的一个姑娘,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人也越发的成熟稳重了,再也不是毛躁的年轻后生。 永历很信任李嗣兴,故此才将“先锋官”的任务交给李嗣兴。而李嗣兴也认为这是一次“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虽然贵为晋王李定国的世子,但是李嗣兴可不想活在父亲的荣耀之下,他要建立自己的功勋,要让后人记住他们父子都是大明的“功臣良将”而流芳百世。 赣州到南昌府,要经过兴国、泰和、吉安、峡江、丰城等地,路程有七八百里。永历不想在赣州继续耽搁下去,下令即日出发,向南昌挺进。 李嗣兴作为先锋,率领两千明军头前开路,因为化妆成了清兵,所以沿途并未经过太大的抵抗,就已经打开了城门。 江西已有十余年没有经历战火了,在当地清廷官员的印象里,无论是郑经也好,还是曾经的李定国,都离他们太遥远了。所以当李嗣兴率领军队出现的时候,这些沿途府县的官员们还以为是绿营调防,根本就没做任何防范,直到李嗣兴带人占领城门,迎接大队明军进城的时候,这些大小官员们才如梦初醒,不过也是悔之晚矣了。 接连攻下数座城池,永历相当高兴,“万事开头难”,今次却开了个好头,如此下去,几日内打下南昌,也是很容易的。另外永历也暗自庆幸这个时代信息流通不畅,假如再过三百年,电报、电话出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