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五章 民富国才强 (第1/2页)
永历留下金川、李虎、王紫山镇守南昌,然后在分兵后,率领主力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目标长江南岸的池州。 明军在南昌城只休整了不过五天,兵力在整编三千绿营兵后,又有所补充,但是为了守卫南昌,所以永历留下了整整五个营,共五千明军。剩下的又分出三个营,分兵翻越黄山,进攻宣城。最后“东进”的明军只剩下十三个营,再加上后勤部队,一共一万六千余人,将作为“东进”的主力。 经过两天的行军,明军到达了景德镇。此时的景德镇虽然名为“镇”,但早就是大县城规模的城市了,外围也有两丈高的城墙。对于这个地方,永历非常熟悉,因为自己的“义弟”秦景之就住在景德镇。 景德镇只驻扎了几百地方民团,还有二三十个县衙捕快,所以在明军抵达后,根本没有抵抗,包括县令在内就全部投降了。 原来的这个县令在此地颇有政声,永历也不忍夺了他的官职,况且也没有更合适的人来做这个县令,于是原来的县令剪了辫子,换了大明的官服,就成了大明的县官。 大部明军仍然留在城外安营,只有少数明军护卫着永历,住在临时的行宫——县衙内。在傍晚的时候,方以智、靳统武等人陪着用了晚膳,而后永历突然想起自己的“义弟”秦景之,心想,是不是应该去看看他,怎么也不能过家门而不入吧。 景德镇的瓷器天下闻名,永历就是靠着贩卖这里的瓷器,掘到了“第一桶金”,至今与西洋人的瓷器贸易还没有停止过,永历也不打算停止。每年这里的瓷器能为永历赚到十余万两白银,而这些银子就是明军的军费来源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这四年来,井冈山上的大明朝廷没有税收,却能安心发展的重要原因。 赚了这么多银子,秦景之功不可没,毕竟永历用来和西洋人做贸易的瓷器,大部分都是秦家烧制的。永历赚到了银子,秦家也得了莫大的好处,不善经商的秦景之负责烧制瓷器,永历负责包销,所以这几年内,秦家又重新兴盛起来,在原来的两个窑口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两个窑,每天能够烧制出上千件瓷器,当然这些全部被专人运走,目的地是澳门,买家就是葡萄牙人等欧洲的商人。 永历并不想弄出太大的排场去秦家,免得惊扰了秦家的左邻右舍。只有四个侍卫,还有洪熙官、张千随行,永历换了一身便装就从县衙的后门,走了出去。 这次永历并没有化妆,而是以本来面目示人,身穿的也是大明朝的便服,脑后更没有了那恼人的假辫子。当一行人来到秦府的门前时,永历示意洪熙官上前去叫门。 景德镇突然遭遇变故,大批的明朝军队进城后,在百姓震惊之时,纷纷关门闭户,生怕家中闯入乱兵。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大街上除了巡逻的明军外,并没有乱兵侵扰百姓。 即使如此,胆小甚微的秦景之也让家人早早地关上了大门,而自己则和家小躲到后院。当洪熙官叫门的时候,很长时间,秦府的大门才打开一条缝,从门缝里出现了一个眼睛,忽闪忽闪地打量了一番。 “请去通报,就说你们老爷的大哥到了,让秦老爷快出来迎接!”洪熙官说道。 “哎”里边的人说完,马上将大门又紧紧关上,然后就不见了动静。 又过了很长时间,大门终于被打开了,出门迎接的却是秦家的老仆张二,他也只是推开半扇大门,而后小心地四处瞅瞅,才道:“何老爷快进来,小心外边的乱兵!” 秦府中人,包括秦景之在内并知道所谓的“何老爷”便是大明永历皇帝。张二将永历等人请进来后,头前带路,向后院走去。 张二边走边絮叨道:“何老爷啊,这世道又乱了,今天怎么还敢出远门啊,没看见大明的军队又打回来了吗?万一被乱兵伤了,抢了,可怎么办好哟?” 说道这里,“咦?”张二突然很惊讶,好像想起什么,赶紧回身打量永历等人,发现眼前这几位穿的全是明朝的衣冠,便惊讶地张开嘴巴,不知所措起来。 看到张二吃惊的连话也说出来了,永历笑着说道:“没什么好奇怪的,我本来就是大明朝的人,张管家,你以前不也是吗?” 听到永历这么一说,张二放松下来,“嘿嘿”一笑,说道:“老儿我今年五十八了,前二十年还真是大明朝的百姓,现在却要拖着这么个猪尾巴,要是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