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四十六章 不自量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六章 不自量力 (第1/2页)

    明军出了景德镇,继续向北走了三百余里,终于抵达了长江边。看到茫茫的长江,骑在马上的永历心中忽然有种莫名的悸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首《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让永历娓娓读了出来。想到自己如今率领上万明军东征江南,不管成功与否,都会在这个世界的历史上留上恢弘的一笔。

    沿着长江继续向东,便是安庆了。永历现在要考虑的是坐船,还是步行。如果坐船,顺流而下,不出两日便能到达池州,如果步行,至少三四天才能到达。

    可是此地并没有大港,所以船只不多,且多是小船,难以承载将近两万余人的明军。但是永历不想在路上耽搁太多时间,毕竟清军此时应该已经得到消息,必然会加强防守,甚至是调兵遣将前来阻截。

    最后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一部分明军上船,另一部明军继续沿长江步行,等到有了足够的船只后,再全部坐船顺流而下。

    就这样,在搜集到一些大小船只后,大约有五千左右的明军上船,其余的明军继续在陆路上前进。走陆路的明军行军速度要慢的多,所以永历下旨在江上行驶的船只将风帆收起,此时正好是深秋初冬的天气,一直在刮西北风,船帆收起后,江上的船行驶的速度慢了很多,如此陆上的明军即使赶不上,也拉不开太大的距离。

    安庆是长江中游比较大的一座重镇,主城位于长江北岸,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连接南北东西的一个大港。此地驻扎有五万余清军,其中八旗兵就有上万人,实力不可小觑。

    永历在郎廷佐的两江总督府里曾经结识过一个安庆总兵胡廉,也早被郎廷佐调到江宁去了,自他走后,永历倒是没听说还有那个清军武将还有胡廉的统兵能力。不过即使如此,永历也不想冒险。

    与靳统武等大臣商量了一下,放弃了攻打安庆的计划,兵力对比太大不说,就是进攻时,还需要船只运送明军到北岸,就是非常冒险的一件事。谁知道清军会不会在明军半渡的时候,是不是会发起进攻呢?

    在明军路过安庆长江对岸的时候,安庆的清军并没有什么动静,甚至可能对于南岸发生过什么都不知道。永历也不打算去惊动了安庆的清军,省得还得耽搁时间,于是明军继续向下游进发。

    不过永历的想法还是落空了,就在明军又走了一天后,只剩下半天的路程,便能抵达池州了,这时候后卫突然派快马沿江岸追了上来。

    永历下令坐船找地方靠岸后,传令兵才气喘吁吁地将情况说了一遍。原来安庆的清军在明军经过南岸的时候,并不知道,但在一天以后,还是有所察觉了,毕竟沿途的百姓人多嘴杂,还是有人将看到的上报给了安庆知府。

    安庆知府闻听一直“奇怪”的军队在一天前路过南岸,正向下游进发的事情后,顿时联想到这几天里,传闻江西发生的事情,便知道南岸的那支军队肯定有所企图。于是一边向江宁报信,一边召集三个满汉总兵佐领商议如何处置。

    经过查问后,已经知道明军的规模在两万人左右,兵力连安庆的一半不到。按照知府的意思,还是要等待两江总督的命令再做打算。但是两个总兵和一个满人佐领却等不急了。

    按照明军的行军路线,下一步池州将是他们的目标,但是池州只驻扎了两千余绿营,实力有限,根本抵挡不了,而安庆的清军却有协防池州的责任,如果不去救援池州,池州失手后,他们必然会受到责罚。

    念及于此,三个武将主张立刻发兵追击,不管对岸是否就是传闻中的“明军”,还是江西“兵变”的军队,都要力保池州不失。

    安庆知府可没有管辖军队的权力,况且品级比人家还要低两级,见到三位这么坚持,自知人微言轻,便不再多言,只让人去准备随军的粮草供应。

    这两个总兵再加上一个满人佐领出了知府衙门,回到大营,又聚到一起商议,决定立刻出兵。为了稳妥起见,安庆的清军要留下一万人守城,其余四万清军包括八千满洲骑兵,将坐船向下游追击。

    按照满清的官制,从来都是满人为主,汉人为辅。所以这次出兵,也是满人佐领作为主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