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八十七章 才子军师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七章 才子军师 (第1/2页)

    方孝玉根本想不到黑山的左路军会突然出现在绍兴,不但占领了绍兴城,而且趁清军不备,从背后发起了突袭,在自己的右路军配合下,一举歼灭了八千清兵。

    不过让方孝玉痛心的是,自己右路军战损惨重,整整伤亡了七千余人,几乎快赶上被消灭的清军人数了。

    但是让方孝玉庆幸的是,最后还是明军胜了,虽然是惨胜,但是占据了绍兴府,杭州的南大门便打开了,而且浙江的清军主力基本被消灭,接下来控制整个浙江已变得更简单。

    原来黑山攻占衢州以后,并没有过多的停留,而是马不停蹄地稍作补充以后,向杭州进发。

    在路上,黑山好吃好喝地招待着被俘的衢州知府杨九龄,一点都没有难为他,也没有逼他归顺大明。直到三天以后,在到达距离杭州一百多里的地方,杨九龄突然主动求见黑山。

    这几天,杨九龄所见所闻,发现俘虏自己的这支军队,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不犯,根本就不像传闻中“无恶不作”的叛匪。

    “也许他们真的是大明的军队,也许大明朝真的回来啦?”杨九龄数次盘问自己。

    有一次,杨九龄试着问给自己送饭的一个明军老兵,他们从何而来,要去做什么。

    没想到那个老兵也没瞒着,就像拉家常一样,将自己以前在福建绿营做伙头兵,后来如何的在麒麟山被俘,又如何的加入明军,见到了大明皇帝,大明军队对每个士兵都一视同仁,军纪是如何的好,最后老兵甚至将明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背了一遍给杨九龄听。

    当杨九龄听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得知这是出自大明皇帝的手笔,心中惊讶万分,有道是“民为重,君为轻”,历朝历代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明皇帝有如此见地,何愁大明不能复国。

    回想起当年,杨九龄就是因为看到明朝腐败透顶,百姓怨声载道,才不肯出仕,等到满清入关,政~治算是清明一些,这才走出家门,应友人的邀请,出仕做了满清的官员。这些年,自己尽心尽力,为百姓造福,可是仍然抵不住满清朝廷的苛捐杂税,如果不是自己禅精竭力地想办法减免赋税,衢州的百姓恐怕早就造反了。

    杨九龄想到这些,反倒拿不定不注意。记得孔圣人曾经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夷狄之。”反观满清入关以后,所行之事,虽然也有利民之举,但主要还是为了自身着想,尤其是“剃发留头”,让汉人改变祖宗之衣冠,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低头看了看自己身上的满清官服,杨九龄苦笑了一下,伸手撕开自己的衣领,将官袍从身上脱了下来,只穿着内衣,将外边站岗的卫兵喊进去,说要见他们的将军。

    黑山开始以为杨九龄就如“茅厕里的石头,又臭又硬”,要想说服他归顺大明,还得需要一段时日,但没想到短短三天,杨九龄就改变了主意。

    果然,杨九龄在黑山面前也没藏着掖着,直接说出愿意投靠大明,但有一点要求,就是善待浙江的百姓。

    黑山当然是求之不得,如今军中就缺像杨九龄这样的文人。他知道自己是粗人,不过早在进军浙江之前,方孝玉就和他说过,到浙江以后,一定要礼贤下士,收浙江士人之心。

    于是黑山马上表示同意,又使劲想出了一个官职给杨九龄,想要他来辅助自己。

    黑山任命杨九龄做自己的“军师”,其实大明军中那里有这么个官位,完全是黑山看戏看多了,用戏中的表演替代了现实。

    如今是非常时期,杨九龄也知道眼前这位大明“军团长”任命自己做军师是何目的,但是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才疏学浅,不习战阵,难以胜任“军师”之职。

    不过杨九龄也没把话说绝,马上提出可以做黑山的行军司马,为明军打理粮草兵备事宜。不但如此,杨九龄还向黑山提出了一个“军师”的人选。

    这个人选,即使黑山这个以前的“山野草寇”也是听过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江浙第一才子”沈珩。

    沈珩乃是浙江海宁人,年逾而立,却少有才名,曾经向大儒顾炎武、钱谦益等求学,就在前年竟然中得会试第一。殿试中,cao控满清朝廷的内阁大臣鳌拜厌恶其是汉人,又不会逢迎拍马,所以只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

    做了京官的沈珩,觉得在北京呆着憋闷,便向上官请假,回浙江省亲来了,此时正杭州东南的海宁。

    这个沈珩,可不单单是精研“四书五经”,而且曾经熟读兵书战法。很小的时候,被其父带到史可法身边,史督师就曾说过:“此子聪颖非凡,学儒则为大儒,学武则为大将,将来成就必在我之上!”

    而且他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立下“匡扶天下,济世爱民”的志向。那时候“闯贼”祸乱中原,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