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八章 得而复失 (第2/2页)
过兵不能不征,怎么办? 谁提出来的,谁干!黑山突然有了主意,马上下令,征兵一事就由沈珩负责。 另外还在方孝玉建议下,杭州及附近几个府县的民政,由杨九龄主持,还要选派得力之人分赴各地,掌管各府县政务。 沈珩以为既然做了人家的军师,就得负责到底才行,于是在得令之后,马上开始接手募兵之事。他一不蛮干,二不坐等,而是亲自到军营中选出了五百个孔武有力的大汉和能说会道的军士,又请来杭州城内的鼓乐班子,然后分成五队。 首先对这些人重新打扮了一遍,换上了新衣服,而后沈珩又将征兵的“套路”说了一遍。就在杭州城内最热闹的五个地点,这五队军士从一早晨就开始吆喝,吹吹打打,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消停。 中午的时候,是杭州城内最热闹的时候,五队募兵的军士收获并不多,只有上百人来应募参军,不过看热闹的人却多了,围了好大一群人。 这时,突然出现了上百个彪形大汉,从人群外围挤了进去,尽管惹怒了围观的群众,可这些大汉们根本就不管不顾,进去以后,大声吵吵着自己要当兵。 有人当兵,募兵的军士当然高兴,马上简单地检查了一遍,然后就摁手印,当即发了一个月的饷银。这些大汉,也有几个不合格的,比如说瞎了一支眼睛的,少了两根手指的,全都被拒收。可是他们不干,哭着喊着要当兵,其中一个“独眼龙”甚至从旁边卖猪rou的那里抢来一把菜刀,要抹脖子自杀。最后,募兵的头点头同意“破例”,给了“独眼龙”一次机会。 这饷银可不少,一个月就是二两银子,以前的绿营兵每月才五钱银子,还要被当官的克扣。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看到这么多人主动参军,杭州城的年轻后生们都闻风而动,纷纷来应募参军。 只用了一个下午,五个募兵点就征募了上千人参军。接着,三天以后,整个杭州及附近的郊县,参加明军的年轻人就有五千余人。 以沈珩的授意,募兵处在招揽人参军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想打鞑~子吗?欢迎你来加入大明的军队!” 江南的百姓对满清可没有什么好感,虽然浙江百姓并没有遭遇了“扬州八日”和“嘉定三屠”那样的惨剧,但浙江与江苏近在咫尺,和在一起就是江南,对满~人的残暴感同身受,只不过是敢怒不敢罢了。现在大明的军队打回来了,浙江的百姓在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拥护大明。 沈珩忙着招兵,杨九龄也没闲着,他不但启用了很多避世在家的“能人异士”分赴各地掌管政务,同时还要负责“第二军团”的粮饷征收。 以前浙江的百姓交给满清官府的赋税多达收入的三成,另外还要给地主四成,自己不过留下三成的收入,遇到丰年也不过是温饱而已。不过大明恢复浙江之后,却宣布只要征收一成的收入,此令一出,让江南的百姓无不欢呼雀跃,大明在浙江百姓心中的民望又重新恢复起来。 可是就在明军在杭州休整五天之后,浙东又有数城宣布归附大明,福建却传来消息,洪承畴亲帅福建清军五万,沿宁德、苍南靠近大海的一线,向温州扑来。 虽然已经占据浙江大部,但是统治并不稳固,而且让黑山和方孝玉等人担心的是,江苏方面,竟然一直没有动静,要知道论距离来讲,还是江宁距离杭州最近,两江总督郎廷佐难道就不知道浙江的事吗? 经过将近几天的休整,“第二军团”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都有一定的提升,可这些还不足以对抗福建来的五万清军,何况领兵的还是“老狐狸”洪承畴。 黑山和方孝玉都不想放弃,难道要把到手的浙江拱手让人?现在能作战的明军一共两万,倒也有一拼之力,不过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而且“第二军团”也许会不复存在。 打也不是,走也不是,这可难坏了黑山和方孝玉。 这时候,还是沈珩替二人出了主意,就是主动撤出杭州等地,撤到临近山区的衢州,依靠地形,与洪承畴慢慢周旋。福建也不太平,那里有郑经掣肘,想来洪承畴在浙江也不会长久,必然会撤回福建。 再说衢州距离江苏也不太远,等皇帝东征进入江苏的时候,“第二军团”可以随时北上支援“第一军团”。 黑山和方孝玉商量了一下,决定按照沈珩的提议放弃杭州,撤往衢州。 还不到一个月,“第二军团”拿下了大半浙江,却又“得而复失”,在向杭州的百姓再三保证会在不久的将来打回来后,明军撤出了杭州城。 (大明就要复国,首都应该选在哪里比较好,请大家去调查区投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