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九章 惊慌失措 (第2/2页)
也没有多大用,现在的北京城也是乱成一团,所谓的“帝党”和鳌拜一党正斗的不可开交,哪里还顾得上江南的****。 康熙小皇帝今年十三岁,等来年便要亲政。此时的“帝党”以为只要皇帝亲政了,鳌拜一党就得失势,而鳌拜不甘心“大权旁落”,为了应对来年皇帝亲政,决定先动手,将“帝党”的几个骨干除掉,使自己永远掌握朝廷的大权。 本来按照历史发展,鳌拜除掉“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是康熙六年秋的事情,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个世界在某人“穿越”之后,此事竟然提前了一年。 康熙五年十月,苏克萨哈在朝堂之中几次抨击鳌拜,都没有得逞,终于知道要先隐忍一时,等皇帝亲政再说,可这时候,鳌拜已经盯上了他。当苏克萨哈向小康熙上奏,要“往守先皇帝陵寝”,却被鳌拜抓住了“辫子”,鳌拜以苏克萨哈不满康熙皇帝为由,给苏克萨哈定罪,将其处死机模。 处死了苏克萨哈之后,鳌拜急于揽权,当接到江南各地发来的急报,开始他并没在意,以为只是小规模的叛乱,说到叛乱,自从大清国建国,汉人们那年不“造反”呢? 可是当他在七天之内,接到两江总督郎廷佐的五封奏报,鳌拜才意识到江南真的可能大乱了。 苏克萨哈死后,顺治留下的四大“顾命大臣”,只剩下唯唯诺诺的遏必隆、老迈不堪的索尼,还有就是鳌拜三人。鳌拜将遏必隆、索尼召集到一起,将江南的“叛乱”说了一遍,遏必隆和索尼这才知道江南出了大事。 现在凡是各地送往北京的奏报,都是要先呈给鳌拜,而遏必隆和索尼则是最后一个看到的,甚至有的时候还看不到。 遏必隆还是一言不发,只有索尼指着鳌拜,气的哆嗦了两下,但也没多说什么,他们谁不知道现在就算骂得人家“狗血喷头”,也是于事无补的,何况最后还得是鳌拜拿主意。 鳌拜知道自己有延误朝政之责,但也不愿意当面承认自己有错,避重就轻,将江南的满汉官员们大骂了一遍,然后才决定出兵江南,平灭“叛匪”。 要平定江南的“叛乱”,首先得要调兵,还要选派一员干将。这个统帅的人选,鳌拜是当然不让,由他来决定。他的三弟穆里玛,算是一员猛将,官拜镶黄旗副都统,骁骑营正统领。这次出兵平叛,鳌拜就打算让弟弟为帅,将来平定了叛乱,怎么说也是大功一件,又可以加官进爵了。 为了出兵平叛,鳌拜下令兵部调集十万满蒙汉军,其中两万八旗兵,三万蒙古兵,五万绿营兵。可是十万兵马,不是一时能调齐的,还有置办粮饷,鳌拜只好下令尽快办齐。 等鳌拜调齐十万兵马,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这时候,江南的急报不断传来,闽浙总督洪承畴奏禀,浙江全境失守,福建金门郑经攻陷漳州,占据闽南,而他自己正率军入浙,以图恢复浙江;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奏报,郑经兵犯潮汕,潮汕失守;平西王吴三桂上奏,围剿湘西叛匪失利,湘西全境丢失,请求朝廷早日派救兵。还有地方的巡抚和府县急报的,比如湖南、湖北巡抚皆上报,境内出现“叛军”,而且“叛军”势大,力不能敌,请求朝廷发兵救援。 这些还不是让鳌拜最震惊的,最让他吃惊的是两江总督郎廷佐的奏报,江西已被“叛军”占领,而“叛军”有可能就是前明的余孽,死灰复燃,而且江南各地的“叛匪”相互之间可能存有联系,如今江西已丢,现在“叛军”将近十万,正向江宁前进。 不得已,鳌拜只好下令尽快调集兵马,因为蒙古骑兵远在关外的草原上,征调的比较慢,所以鳌拜下令,“平叛大军”马上出兵,等蒙古骑兵进关以后,再衔尾赶上。 就这样,由穆里玛为统帅,七万清军出了北京,先到天津卫,而后水陆并进,开往江南。 赶往江南的清军,刚在天津卫上船,准备从大运河坐船南下。这时候,却传来了江南的战报,两江的清军在“芜湖会战”中战败,总兵胡廉战死,五万清兵全军覆没,此时“叛军”正沿江东进,不日即将到达江宁。 穆里玛得到消息以后,立即下令加快行军的速度。不过当运兵船行到运河中游济宁的时候,所有运兵船一夜之间,全部被凿沉了。再收集船只,肯定来不及了,穆里玛只好下令弃船上岸,沿运河边的官道继续南下。 而北京城里的小康熙和鳌拜等人得知“芜湖大败”,无不是惊慌失措,所有人都想不到江南已经乱成这样。芜湖失守,江宁门户大开,江宁丢了,那么传闻中的“前明余孽”不就复国成功了吗? 那么清廷所谓的“芜湖大败”到底怎么回事?这还得从二十天前说起—— (周六的已更,慢慢的开始一个高潮了,永历皇帝马上就要光复江南半壁。求票,求票,推荐票太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