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昭告天下 (第2/2页)
如今江宁城内只有两江总督府规模较大,正堂偏房,亭台楼阁一样不缺,暂时成为永历的行在。 虽然进入了江宁城,驻防清军全部投降,就是顽抗的八旗兵也几乎被完全消灭,但仍然还有许多政务需要处理。 就在被称为“定和堂”的总督府正堂上,永历召集了靳统武、方以智、干纹等文武大臣,召开了一个简单的朝会,就是郎廷佐也被永历留下旁听。 朝会的议题很简单,就是维持治安,稳定民心,同时派兵接管城外长江边的水军码头,并且警戒长江下游和对岸清军的动向。 靳统武、毛八重等武将对于内政不是太明白,所以并没有提什么意见。方以智、干纹则是满腹国策的儒士,还有小将马云更是文韬武略的多面手,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至于钱三海因为挨了五十大板,去养伤了,并没有参加此次朝会。 经过朝臣的议论,还有永历自己的意见,最后由永历拍板,做出了以下的决定,并发出文告以公示天下。 首先,昭告天下,明军收复江宁,大明永历皇帝回銮江宁,将江宁之名改回南京,暂 为大明首都。 第二,于南京城内张贴“安民告示”,宣布明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夜不实行宵禁,简单点说就是“歌照唱,舞照跳,生意照做。” 第三,凡是投降的绿营军官皆官升一级,明日即开始改编成两个团,只留一万人,其他老弱病残发放遣散费,遣送回家。江宁的文官愿意留下做官的,官复原职,不愿意为官的,可自行离去。 第四,传缴长江南北各个府县,凡是“改旗易帜”者,皆为大明之属地,否则刀兵相向,破城人亡。 “江宁”是满清的名字,“南京”才是大明的陪都,永历特意在布告上加上“暂时”两字,就是告诉天下之人,大明只是暂安于南京,等待将来北伐之日,恢复中原,还有可能将都城迁回北京,这是表决心之意,也是在恐吓满清,让他们洗干净脖子等着。 永历进入南京的第一个晚上,南京的街面上果然没有宵禁,只是路上比平时多了巡逻的军士,这些大明军士纪律严明,除非是发现有可疑之事,否则绝不sao扰百姓,这让百姓安心多了。 秦淮河依然是那么繁华,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根本不见战乱的景象。 二更天的时候,永历处理完政务,竟然邀上郎廷佐,一起上了一条画舫,畅游于秦淮河上。 画舫上,摆了一桌酒席,此外除了两个船夫,洪熙官随行护卫,再有就是张千在旁边伺候着。 永历亲手为郎廷佐斟满一杯,而后端起自己的酒杯,说道:“郎大人,上次是在总督府内,你请朕喝酒,这次朕请你到秦淮河上夜游,以前恐怕没有过吧?” 此时郎廷佐已经知道永历就是“秦老板”,这不是明摆的事吗?否则也不会能会如此亲切,以堂堂一国之君邀请自己泛舟秦淮河。 “以前政务繁忙,没有时间欣赏秦淮河的美景啊,今夜一见,果然是人间极乐!”郎廷佐说道。 永历点点头,示意郎廷佐饮酒,然后继续道:“人间极乐之地,这里可是有郎大人的功劳!” 郎廷佐一听,连连摆手,说道:“岂敢,岂敢。” “你当得起,牧守江南十年,以满清的保守国策之下,郎大人能将江南治理的政通人和,百业通达,这全是郎大人的心血啊!”永历如此说道。 这回郎廷佐不说话了,其实永历的一句话,让他心里泛起一阵酸楚,心道:当年自己踌躇满志地就任两江总督,兢兢业业,劳心费神,可处处制肘,不说难侍候的八旗大爷,就是朝廷的国策也让自己头痛万分。 满清朝廷是年年加赋,却又禁止与外洋通商,就连工商也有诸多限制,好在江南历来风调雨顺,出产甚多,可是粮多伤农,偌大的江南也只是江宁、杭州、苏州几地兴盛繁华,其他地方的百姓也仅仅是温饱而已。 郎廷佐看了看永历,心中感慨,短短几句话,便能说到自己心中,仿佛对方就是自己的“知己”,但此时两人毕竟身份悬殊,虽有满腹心事也只好闭口不言。 这个时候,南京城中心地带突然燃放起烟花,巨大的烟花“砰然”升到空中炸开,紧接着秦淮河的两岸街道上,也有爆竹声起,“噼噼啪啪”响成一片,仿佛春节来临。 本来秦淮河上就很热闹,可是爆竹被燃起后,街道上明显人更多了,过了一小会儿,从街角处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竟然有两支舞龙队出现,还有鼓乐手在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无数的爆竹烟花依然响起升上天空,家家户户都像过年一样,升起了大红灯笼,街面上出现的游行队伍一眼望不到边,有唱小曲的,有唱社戏的,有舞龙舞狮的,有杂耍喷火的,有化妆成各式人物的,江宁城的百姓都出来了,大人们站在一旁指指点点,小孩子在街道上随着游行的队伍嬉戏打闹。 永历向外看了片刻,而后转身举起酒杯,对郎廷佐说道:“郎大人,你能保南京一地富足安康,却不能保天下富足安康,跟着朕干吧,朕让你保天下如何?” 郎廷佐一听,惊得手中酒杯差点失手,但转瞬镇定下来,想了一下,说道:“容罪臣想想——” (刚刚码完字,紧急上传!求票,现在换一句,求月票啦,难道就一张吗?呜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