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忠献之邦 (第1/2页)
永历在宴请郎廷佐之前,已经从田家兴那里得知了郎廷佐这个“死忠份子”回心转意,投降大明的缘由。 原来,郎廷佐确实有死战到底的决心,但决心归决心,守住江宁城是绝不可能的,不说兵力相差一倍,就是在火力上也没有明军威力巨大的大炮支持,所有城破只是旦夕之事。 郎廷佐知道自己死守城池,等破城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死期,初时他并不想投降,而是让人将木柴堆积到自己的书房,等着明军杀入城中之时,就点火**。 不过郎廷佐最终没有这么做,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郎廷佐其志不坚,自己不想死,不然谁也救不了他。另一个原因则很奇怪,郎廷佐竟然是听了自己的第五房小妾的劝告,才决心投降的,当然这是流传出的小道消息,并不一定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郎廷佐确实投降了,将偌大的江宁城拱手让给了永历,虽然江宁城有些损失,不过是外城被大炮轰得残破不堪,但内城却保存完整,几乎没有任何损害。 永历将郎廷佐邀请到秦淮河的画舫上,两人仿佛多年的朋友一样,一起饮酒谈心。永历的话虽然不多,但却句句说在郎廷佐的心坎上,让郎廷佐心中感慨不已。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永历提出收服之意后,也没有强逼郎廷佐,接着两人一边看着繁华的夜景,一边饮着小酒,随意聊几句无关紧要的话,直到三更天才下船回府。 永历如此善待郎廷佐,是有极深用意的,现在别看郎廷佐投降献城,但他内心中未必真的屈服,也许还别有目的,要知道这老家伙可是老谋深算,让永历不得不防。 但是不管郎廷佐心里藏着什么,永历都要试他一试。郎廷佐不同于其他降臣,他可是满清朝廷的两江总督,江南三省的牧守,权倾江南。如今明军光复了南京,但是长江下游的镇江、常州、江阴、吴淞等府县还未收入大明统辖,此外更让人担心的是江北扬州、淮安、徐州等地,那里可有清军的重兵驻守。 如果能让郎廷佐出面说服那些地方的官员,也许不用出兵,就可以拿下这些地方。还有郎廷佐也算是一个能臣良吏,十余年任两江总督之位,治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无论是民生,还是商贸都有所发展,江南基本安定,这不都是郎廷佐的功劳吗? 另外,大明控制的地方比较少,全国各地大多还是满清的属地,如果滥杀降臣,肯定会激起各地守官的反抗,假如能够收服郎廷佐,为己所用,那么这些还在观望的地方官便会蜂拥投靠大明,比用兵挨个去攻打省事的多了,还不需耗费力量。 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重用汉臣范文程、洪承畴,在汉人眼里他们是大汉jianian,但在满人眼里,他们却是一条忠实的狗,为满清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郎廷佐祖上是辽东汉人,父亲被满人俘虏后成了奴隶,几年后又进了汉军旗。而郎廷佐自幼随父亲在辽东生活,入仕也是在满清朝廷,其实除了他的身份外,其他的与满人无异了。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汉人,即使被说成是“汉jianian”,他依然是汉人。既然他是汉人,那么就为什么不能为大明所用? 郎廷佐归顺大明,成为永历皇帝的臣下,也算是认祖归宗,这就可以给那些还在当“汉jianian”的满清汉臣们一个启示,大明已经复国还都,不要再“认贼作父”了,赶紧“改旗易帜”,回归大明。 所以对于郎廷佐,永历是势在必得,一定要想办法让他死心塌地为大明,为自己卖命。 投降献城是被逼无奈,但真心归顺又是另一回事。永历并没有急于逼迫郎廷佐,而是给了郎廷佐两天考虑时间,再来决定是否在大明朝廷里任职。 原先江宁城内的两万绿营兵,经过淘汰老弱病残后,得到了一万精壮的士兵,被分成了两个团,由靳统武分派了两个嫡系副将做了团长,还有就是安插了大量的“指导员”,以教育和鼓动军心。至于原来的那些绿营军官,则被集中到一起,开了一个“学习班”,主要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精神,省得他们这些平时作威作福惯了的“官老爷”以后惹是生非。 长江下游南岸的镇江、常州等地还没有拿下,不过这些地方的清军大多被郎廷佐抽调走了,剩下的只是几千的老弱残兵,但是这些州府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必须尽快占领,否则北方清军南下,必会从那里渡江,南京会受到直接威胁。 经过商议后,永历下令派出一个团,大约五千明军,由毛八重为主将,再请郎廷佐亲笔手书一封劝降信,而后沿着长江南岸的官道,向下游进发。对于那些城市,能投降最好,不降者则攻之。 毛八重率军出发,经过一天的急行军,抵达了镇江。这时镇江城紧闭着城门,城上有几个老兵探头探脑地向外张望,毛八重早就得到情报,此时镇江城内不过一千多绿营兵,根本就是不堪一击。但是毛八重并不想立即攻城,而是能劝降就劝降,何必兵戎相见,伤了和气。 于是毛八重让人上前喊话,让镇江的知府和守将快些投降,并说带来了郎廷佐的亲笔信。过了一会儿,城门被打开一个小缝,一个守门把总探出脑袋,将那封信接过去,然后城门重新关上。 毛八重见到对方收了“劝降信”,便知道镇江的守军根本没有想要死守,不然也不会去接那封“劝降信”,否则直接开打不得了。 果然,在半个时辰以后,镇江城门大开,从里边连跑带颠跑出七八个文武官员,不过从官服上看最大的也只是五品知府而已。 毛八重曾经是江宁绿营参将,也多少知道一些镇江的官员,比如镇江的知府叫做林茂才,城守副将叫潘园,都是没有多大本事的人。不过林茂才曾经拜入郎廷佐门下,以学生身份侍奉郎廷佐,何况又是下属,所以对于郎廷佐的话,林茂才从来都是言听计从。 林茂才这些日子也是一直提心吊胆,如今好像“天下大乱”一般,大明的军队有如从天而降,前些日子还说在江西和福建,这几天就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