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二章 忠献之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忠献之邦 (第2/2页)

到江苏地界了,而且兵围江宁城。就在昨天,有人从江宁过来,说是总督郎大人投降了,明军占领了江宁,大明皇帝也进了江宁城,这可能吗?老师可是一个忠贞之士,怎么会投降呢?

    就在他狐疑不决的时候,明军已经抵达镇江,而且带来了郎廷佐的亲笔信,这回也由不得林茂才不信,所以才打开城门,出城向明军请降。

    按照永历的旨意,为了稳定局势,安定民心,如果各地的主官不是什么大jianian大恶之人,都可以留任原职,等待大明朝廷的下一步任用。于是毛八重向林茂才宣读了圣旨以后,将一套大明五品官服交给他,然后林茂才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明镇江知府。

    兵不血刃占领了镇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毛八重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反而有些担心,在长江出海口的吴淞和崇明岛,还驻扎着清军的重兵,兵力在上万左右,主要是为了防止外军入侵长江,而且吴淞是一座防守严密的要塞城堡,还有“红夷大炮”等重火器,易守难攻。

    虽然毛八重也带了三门新式大炮随行,威力和射程都比“红夷大炮”强上不少,但对方凭借高墙深壑,也绝对能固守住城池。

    可出乎毛八重意料的是,就在他在镇江稍作休整,然后向下一座城市江阴进发的时候,在距离江阴不到五十里的地方,竟然遭遇了出击的清军。

    这股清军兵力不少,竟有一万兵马,是从吴淞和崇明岛来的,为首的是崇明总兵赵雨海。赵雨海得到江宁被围后,准备出兵救援,本想坐船逆江而上,但是怎么也找不到足够的船只,而清军的水师船队又在舟山,远水解不了近渴,最后只好从陆路向江宁进发。

    两军遭遇后,无论是毛八重还是赵雨海,都没有贸然出击,毛八重是因为对方兵马比自己多出一倍,而赵雨海则是因为不清楚对方实力,不敢贸然进攻。

    就这样,五千明军和一万清军相对拉开了阵势,在距离三里的地方摆下阵线,都没有率先出击。

    让毛八重想不到的是清军竟然还有十门“红夷大炮”,估计也正是因为要运送这十门大炮,所以吴淞口的清军才走的很慢,江宁已经投降三天了,清军才抵达江阴。

    三门新式大炮对付十门“红夷大炮”,毛八重心里没底,毕竟数量上是自己的三倍,而且清军的兵力也多出一倍,这一仗难打!

    也许是看出实力对比了,清军竟然先动了,先是五千步兵慢慢的向前移动,而后是十门大炮跟进,最后才是另外五千清军压阵,缓缓向前推进。

    “开炮——”毛八重大吼一声。毕竟明军的大炮射程要比“红夷大炮”远上一倍,所以在清军进入射程的时候,毛八重便下令开炮了。

    不过毛八重只有三门新式大炮,威力虽大,但能兼顾整个战场,何况对方主将赵雨海很聪明的摆出了一个很松散的阵型,使大炮的杀伤力减小了不少。

    清军越来越近,明军的大炮已经从仰射改称平射了,杀伤倒是不少,可是吴淞口的清军不同江宁绿营,他们在江南的战力可算上是顶尖的。

    毛八重看到清军必进了,马上下令全军突击,因为此时如果静待清军发动攻击,势必会被清军冲乱阵脚,与其如此,不如下令全军冲过去,还有一些胜算。

    五千明军一片高喊着“为了大明,杀啊——”一边向清军猛杀过去,很快两股军队交织在一起,砍杀在一起。明军的大炮并没有停歇,重新提高炮口,向清军的后队轰去。

    明军的炮手都是熟练的老兵,是从井冈山下来的,打得准,打得狠,三门大炮对付十门“红夷大炮”,竟然不落下风,很快就轰碎了清军的四门大炮,可是清军比较狡猾,在射出一炮后,马上变换阵地,让明军的炮手很难找到,不过他们也打不到明军的大炮。

    不得不说赵雨海是一员悍将,在突击的时候,突然从后队各分出两支清军,每支一千五百人,从左右向明军包抄,准备依靠兵力上的优势,击败明军。

    毛八重的这个团,兵力为五千,只有一千是井冈山上的老兵,其余的都是“东征”路上收编的绿营兵,降兵们虽然也有训练,但时间紧迫,战力不足。而这股清军可是扼守吴淞口的百战精锐,只有一千战力相当的明军,两军混战在一起后,明军渐渐抵挡不住,阵线开始有些动摇了。

    毛八重手持一张硬弓,连连发箭,箭无虚发,可是凭他一人之力,仍然难以抵挡清军的进攻。

    “还是撤退吧,撤回镇江,等待援兵。”毛八重如此决定,可正当他要下令的时候,却听见清军的后背,还有左右两侧传来了“咚咚”的擂鼓声和“滴滴答答”的唢呐声。

    “怎么回事?”毛八重赶紧向左右张望,但见到天边出现了一条黑线,慢慢的变宽,竟然是无数的百姓向这边赶了过来。

    等百姓们走近了,毛八重发现这些百姓除了手持斧头镰刀以外,竟然还扛着三个巨大的画像,每个画像旁边都有一个人举着高高的旗杆,上边有一个条幅,分别写着三个人的名字: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

    毛八重当然知道这三个人,他们就是二十年前在江阴率众抵抗满清的三大义士,在江阴率领百姓独守孤城八十一天,最后城破人亡,而江阴也从此被称为“忠献之邦”。

    “杀啊,为三公报仇,为江阴死难的人报仇——”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百姓们忽然呐喊着,冲向了清军,从四面八方将清军团团围住。

    一场大战下来,清军虽然有万余人,但是百姓们却多达十余万,就算是清军战力再强,可遇到红了眼的百姓,也是只有败亡的份。

    全歼一万清军,吴淞总兵赵雨海被活捉,接着在百姓的帮助下,毛八重继续向长江下游挺进,接连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江阴,常熟、太仓等地,兵锋直指吴淞口。

    弘光元年,江阴八十一天,城破人亡,全城十万百姓,全部阵亡,无一降者。今天终于报仇了!

    (吼一句,求月票啦,真没底气,没人投啊,真可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