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三章 没安好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没安好心 (第1/2页)

    明崇祯江阴县志上书:“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当年江阴百姓抵抗了清军八十一天,城破后,城内的百姓无一幸存,就是城外的乡下百姓也被屠杀了七万余人。所以仇恨的种子早就在江阴百姓的心中种下,不管是贩夫走卒,还是行商农夫,只要是江阴人无不痛恨满清,当听到明军收复江宁的消息后,民间的反清志士立刻行动起来,联络和发动百姓,最终当明军和清军在江阴城西五十里处发生大战的时候,江阴百姓赶到,帮助明军最终消灭了清军。

    而此一战,江阴百姓只要是能上阵杀敌的,十有八九都赶去战场,帮助明军围歼清军,万余清军无一人漏网,包括吴淞总兵赵雨海,也成了阶下之囚。

    接着,常熟、太仓等县也是群起响应,开始攻击守城的清军,最后这几地的官员在无奈之下,只好打开城门,宣布归顺大明,“改旗易帜”,换上了大明的“金龙旗”。

    当毛八重率军抵达吴淞口的时候,除了三千多明军外,还跟随了三万多百姓,都是精壮的汉子,要求参加明军的。因为毛八重没有得到就地扩编的命令,所以他不敢随意接受这些百姓入伍,但也没禁止他们跟随,反正在攻打吴淞和崇明岛的时候,人多实力大,吓也吓怕守城的清军。

    吴淞口的清军在损失一万清军后,还有一万余人,虽然主官总兵被俘了,但是崇明岛的总兵赵雨宝从崇明岛来到吴淞,以总兵的身份,暂时统领吴淞口和崇明岛两地的清军。

    赵雨宝和赵雨海是堂兄弟,二人都是辽东人,祖父曾经是毛文龙麾下的把总,后来跟随孔有德投降皇太极,编入汉军旗,直到他们哥俩这一代,因镇压“民乱”有功,升任吴淞和崇明总兵。

    吴淞口筑有坚城,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为了防御外海的入侵,吴淞城修的是城高沟深,不但驻有重兵,而且还有五十余门各式大炮,其中二十门是“红夷大炮”,这在清军中是极其罕见的。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吴淞口地里位置太重要,扼守长江出海口,如果有外海的敌军入侵的话,可以经过这里逆流而上,指直犯江宁,所以清廷历来很重视这里的防御。

    毛八重抵达吴淞口后,并没有贸然攻城,而是先派出使者,带着郎廷佐的亲笔信,前去劝降。但等了小半天,才等回了使者。

    使者回来后,马上禀报了赵雨宝的答复。赵雨宝并没有写信,而是直接让使者带话回来,意思是头像归顺可以,但是必须答应两个条件。

    一个是释放他的堂弟赵雨海,另一个是请大明朝廷允许他们兄弟二人仍然留任吴淞口和崇明岛总兵之职。

    除了这两个条件,赵雨宝还暗示,如果不答应,他将死战到底。

    毛八重知道吴淞是一座坚城,想要攻克,以自己的兵力恐怕难以做到,即使再来两万援兵,也非月余才能攻下吴淞,而且崇明岛离岸数里,驻有清军的小型船队,自己也没有水军,如何攻打崇明岛?

    于是毛八重修书一封,让人骑快马回南京报信,请求朝廷决策示下,并提出如要强攻,请求发兵援助。

    两日以后,南京的命令送到,永历皇帝同意赵雨宝的请求,但是鉴于吴淞口和崇明岛的重要,原驻军必须调走一半,再留下毛八重的明军和降兵混编到一起。毛八重暂时留下,密切观察赵雨宝和赵雨海兄弟,看他们是否真心的归顺大明,如果存有异心,可先斩后奏。

    毛八重得到圣旨以后,马上派出使者,向赵雨宝表明大明朝廷已经答应他的条件,要他马上出城投降。

    就这样,赵雨宝在城上看到毛八重当即释放赵雨海后,马上下令开门投降,将明军迎进吴淞城。接着,在赵雨宝的带领下,毛八重又到崇明岛接受了当地的清军投降,一天以后常州知府也“改旗易帜”,宣布归顺大明,至此长江下游南岸,清廷势力全部被清除。

    南京城永历的皇宫,原两江总督府内,永历正与靳统武、方以智等人商议朝政,郎廷佐竟然破天荒地也参加了,当然他现在还没有官职,所以永历首先要赐封他一个官位,以正其名。

    “郎爱卿——”永历故意拉长了声音,以示自己的看重之意。

    郎廷佐从班列末尾走了出来,上前一步参拜道:“罪臣在!”

    “呵呵,都是一家人了,何必还说‘罪’?来,郎廷佐听封!”永历笑道。

    “啊!”郎廷佐显得很惊讶,连忙跪倒,恳切地说道:“臣惶恐!”

    永历也不管他,径自说道:“郎廷佐虽为降臣,但有心报效大明,何况也是大明汉人,特赐文华阁大学士,暂兼两江总督,于内阁襄助!”

    众人听完,不但是郎廷佐惊讶万分,就是靳统武等人也是暗中吃惊不小。这“文华阁大学士”还要兼任“两江总督”,不但是内阁成员,而且还是地方实力派。拥有如此权柄的大臣,可谓是大明朝廷大臣中的“第一人”,即使是黄宗羲他们都没有如此显赫的权威。

    郎廷佐面色通红,额头满是汗水,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声音好像还有颤音,就听他说道:“陛下,臣,臣不敢居此高位,请陛下——”

    永历摆摆手,说道:“郎爱卿治世能臣也,何必自谦,再说当前江南纷乱,并未全部平定,还请爱卿为国家贡献才能才是!”

    郎廷佐一听,知道皇帝的心意已决,更知道皇帝这是把自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