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死硬分子 (第2/2页)
军的弓箭手射杀了三百多人。 等到靳统武调上大炮和火枪营,清军早就撤退到城西的一座小山之上,凭借山势据守,而两门大炮则因为仰角问题,不能打到山上,而山上的清军火炮却能打到山下。 停止进攻,靳统武毕竟久经沙场,吃亏的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接着,靳统武下令就在池州城西门外按下大营,与小山上的清军遥遥对峙。 此时,永历已经进入池州城,池州知府乔贵乐亲自出城迎接,三叩九拜之后,将万岁爷迎入城中。永历在见到乔贵乐的时候,还特意察看了一下乔贵乐,确定他今天没有喝酒。后来永历听说,自从清军围城以后,乔贵乐就不再喝酒了。 乔贵乐率领池州军民抵御住了清军的围攻,这就是大功一件,可是永历手头没有美酒,不能赏赐。于是永历亲口向乔贵乐许诺,等到得胜还朝的时候,一定派人送给乔贵乐十坛上好的陈年女儿红。 对于乔贵乐如何能够率领池州军民抗击三万清军五天,永历也询问了乔贵乐。原来七天前,清军从安庆渡江抵达长江南岸,乔贵乐便已收到消息,一面派人去南京求援,一面组织军民准备守城器械。 不管是原任知府干纹也好,还是乔贵乐,在百姓中都颇有威望,特别是乔贵乐,号召力甚至要超过干纹,毕竟他为人随和,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当乔贵乐下令组织民夫,协助明军一起守城后,百姓们马上响应,男人要求上城防守,女人和老人则帮助做饭或者运送军械。 经过乔贵乐一番配置,利用手头上所能用到的任何东西,将池州城修成了一座坚城。在城内外,乔贵乐设置了三道防线,首先命人加深加宽了护城壕,壕沟里布满了竹矛,又从长江引来了江水注满。 城墙上竖起木架子,钉上木板,在木板后再钉一层棉被,而后将渔网挂在后边,这样在清军炮击的时候,木板和面对可以降低炮弹的射速,而渔网正好可以兜住炮弹,使它们不能够被射入城中。 此外城墙上放置了大量的竹箱子,里边装满了棉絮,一旦清军攻城,就用火油浇在棉絮上,先扔下城去,再用火把点燃,可以将登城的云梯烧毁。 此外乔贵乐还下令全城的百姓捐献砖头瓦块,毕竟池州附近没有石山,开采石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但是砖头家家户户都有,而且分量还轻,当清军攀登城墙的时候,正好用来砸他们的脑袋。 最后一条防线,就是池州的百姓,凡是能够上城参战的男人,上到六十岁老翁,下到十五岁少年,全部自发地走上城墙,人数多达一万余人,这样在人数上池州的守军并不比清军差多少,何况还可以依靠高大的城墙。 等王可真率领清军抵达池州以后,马上命令纪连海攻城,可是接连五天,每天早晨开始晚上结束,可每次都是铩羽而归,损失惨重,清军死伤竟然将近万人。 因为池州城的木板渔网防御,清军的大炮打不透,城下的护城濠又是吃人的沟堑,城墙上总是能飞下无数的竹箭和砖头,清军当然要吃大亏了。 永历听完乔贵乐的叙述,心道守城也不是太难嘛,也许是清军太笨了,但是转念一想,清军虽说有几门炮,可那都是落后的土炮,守城也好,攻城也好,还得是依靠古老的弓箭和云梯,技术落后啊! 听完乔贵乐的叙述,靳统武也从前营回来,永历问明前边的情况,知道清军是准备固守小山了,如此以来就可以把明军牵制在这里,等北方的清军南下,再一起合围明军。 “端得好算计啊!”永历不禁叹道。 可是时间紧迫,必须尽快解决安徽的清军,于是众人纷纷献策,靳统武主张强攻,干纹提议劝降王可真。 强攻小山的清军,永历认为这是最后的办法,毕竟两军现在兵力相当,强攻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到时候明军还哪有兵力再去对抗北来的清军。 劝降,也许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了。但是前些日子,王可真杀掉了大明的使者,所以这次永历觉得也没太大希望,不过“先礼后兵”,总比“流血牺牲”的强,王可真的兵也是汉人啊! 没有更好的办法,永历只好赌一把。永历亲笔写了一封“劝降信”,里边满是“民族大义”,希望王可真能看在自己是汉人的份上回归大明,并且许以高官厚禄,如果王可真归顺大明,立即升任一品闽浙总督,家眷封为诰命夫人。 这回永历不敢再派出自己人,要是再被王可真砍了,永历自己就得被气死,所以永历下令释放一个清军俘虏,由他带着“劝降信”去小山上见王可真。 可是当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升起的时候,负责监视清军的哨兵回报,昨天去送信的那个俘虏已经被杀了,脑袋正挂在清军大营的营门口。 永历得知此事以后,气的永历立刻摔碎了手里的茶盏。永历心想:俘虏也是自己的使者啊,竟然又一次被王可真砍了脑袋,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死硬分子!王可真就是一个死硬分子,一个大汉jianian,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汉jianian!”永历如此骂道。 这个时候,永历已经动了杀心,一定要王可真好看! (有人送月票吗?可——一张月票——怜啊!看书的人不少,投票的人不多,这是为么啊?额滴神,请赐我二十张月票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