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激将法 (第2/2页)
心道:这小子肯定又有什么“幺蛾子”,朕且听听。 “陛下,就在阵前摆下祭台,陛下可读先帝的《御制悼洪经略文》,再派几十个嗓门大的军士一起读,读完就骂,骂洪承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最后再将‘祭文’射入城去,想来那老贼就算气不死,也会出城了,嘿嘿——”乔贵乐坏笑道。 “好!”永历大叫一声,马上转身就回去明军大营。 永历知道,洪承畴凭借吴江城,据城而守,城上又有红夷大炮,在火力和兵力上,明军并不占优势,只有将洪承畴引诱出城,在野外,明军才有机会战败清军。 过了小半个时辰,祭祀用的元宝蜡烛香火都准备好了,因为担心距离城墙太近,被城上的红夷大炮打到,所以“祭台”距离城墙足有两里来地。这么远的距离,永历就算吼破嗓子,对面城上的清军也未必能听的清楚,但是如果有几十个“大嗓门”,一起呼喊,那么声音可就不小了,足够吴江城内的人听的清楚。 按照祭祀的程序,永历身穿皇袍,郑重其事地焚香祷告一番,而后由“司仪官”乔贵乐宣读崇祯皇帝的《御制悼洪经略文》: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呜呼!劫际红羊,祸深黄龙。安内攘外,端赖重臣。吴天不吊,折我股肱。朕以薄德,罹此蹇剥,临轩洒涕,痛何如之—— 年余以来,迭陷名城,连丧元臣,上天降罚,罪在朕躬。建祠建坊,国有褒忠之典;议谥议恤,朕怀表功之心。卿之志节功业,已饬宣付史馆。呜呼!卿虽死矣,死而不朽。死事重于泰山,豪气化为长虹;享俎豆于百世,传今名于万年。魂其归来,尚飨! 乔贵乐读完,选好的五十个“大嗓门”一起向吴江城开吼,因为声音一致,又是阴阳顿挫,两里之外的吴江城果然能够听的真切。 开始的时候,城上的清军还奇怪明军的举动,以为他们是祭奠战死的明军将官,后来慢慢的听出味道来了,原来竟然是在读前明崇祯皇帝祭奠洪藩台的“悼文”,城上的清军赶紧向“祭台”的方向放炮,可是“红夷大炮”的炮弹在距离“祭台”不远的地方,就落下了,就是打不到“祭台”。 “呼,原来洪承畴的大炮是国产的!”永历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原来“红夷大炮”威力巨大,但是价钱不菲,即使是明清两朝,也难以承受购买他的价钱,于是自己开始仿造。但是仿造出来的东西,与“原装”的大炮比起来,无论射程还是威力都小了很多,现在洪承畴用的就是仿造的,故此射程才只有两里之遥。但如果是“原装”的红夷大炮,射程至少在五里之外。 五十个“大嗓门”骂了整整一个时辰,乔贵乐才下令休息,这时五百个弓箭手趁着清军恍惚的时候,突然跑向城墙,达到一定的距离后,将手中箭矢射了出去。箭矢上挂着一封信,信得内容正是《御制悼洪经略文》。 也许是城墙上的清兵早就把城外发生的一切禀报给了洪承畴,不长时间后,一个白发苍苍的,如同僵尸一般的清官出现在城墙上,向外张望了一下,然后就消失了。 清军并没有出城,永历和乔贵乐的希望落空了,即使第二天一早,昨天的一幕又重新来了一遍。依然是永历焚香祷告,而后是“大嗓门”开骂,可是吴江城仍不见任何动静。 到了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乔贵乐知道自己的计策失败了,垂头丧气地对永历说道:“请陛下降罪吧,洪承畴那老贼学乖了,根本不上套!” 这时候郎廷佐突然说话了,他说道:“陛下此事不怪乔大人,全因洪承畴已年过古稀,不像乔大人这般年轻,一些事情都已经看得很轻了,什么贰臣啊,不忠不孝,对他来讲,都是过眼烟云,他现在只想将大明消灭,让他这个叛臣不至于将来被挫骨扬灰就心满意足了。” 乔贵乐听后,也不知道郎廷佐在帮自己,还是在挤兑自己,说自己年轻,他什么意思啊?不过他也看到皇上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便不敢再多说什么。 永历点点头,心道:最了解洪承畴的,肯定是他的“政敌”郎廷佐了,他应该说的没错。于是说道:“洪承畴就是一只老狐狸,看来咱们还得从长计议啊!” 对于龟缩在吴江城内的洪承畴,永历等君臣是无计可施了,现在可不是围城的时候,北方的清军马上抵达扬州,必须马上结束浙江的战事,立刻北上救援扬州才是。 就在永历等人愁眉不展的时候,突然传令兵跑了进来,禀报道:“启奏陛下,营外来了一辆马车,有一男二女,年纪都很大,其中一个好像在八九十岁以上,他们自称姓洪,是洪承畴的家人!” “洪承畴的家人怎么跑到这里来了?”永历不解地问道。 (更新的晚了点,刚刚码完的字,连晚饭还没吃呢,各位见我如此努力,还不打赏吗? 推荐票,评价票,月票,统统拿来!还有本书已经可以上架了,但是我还没开通,就是为了一些没充值的朋友还能看,但是早晚我会开通的,到时候还请朋友们自己想想办法,也可以冲点,为了支持我嘛! 再一次谢谢朋友们,有空的话加一下我的群,书评区里有号码,咱们可以交流一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