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十一章 激将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激将法 (第1/2页)

    洪承畴率军退回吴江,知道此时先机已失,如果强攻得到增援的苏州,清军肯定不会得到便宜,更何况他听说此次率领明军增援苏州的,竟然就是传说中的“永历皇帝”。

    到现在为止,洪承畴根本就不相信那个皇帝是真的,当年吴三桂进入云南的时候,他曾经奉清廷的指令赶赴云南监军,即使后来吴三桂能够“永镇云南”也是他的建议。当时在云南,他就已经断定“永历皇帝”回不了华夏了,即使回来也只能是一具尸体。

    洪承畴知道明军所奉的大明皇帝不是新立的,而是过去逃入缅甸的“永历皇帝”,现在又回来了,而且自江西起兵,一路杀到江宁,这太匪夷所思,他当然不肯相信。

    不过相信不相信,洪承畴认为都得撤兵,毕竟随他从福建来的清军只有五万人,而且此时还分兵两处,同时还接到军报,撤往浙西的明军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有可能向杭州或者绍兴(越州)进发,准备截断自己的后路。

    但是撤往杭州后,距离长江又增加了很远的距离,一旦北方清军南下,他便难以尽快北上支援。所以退到吴江以后,洪承畴决定不再撤退,而是原地固守,由于担心兵力不足,他下令将湖州的苏克勇所部两万人马调来吴江,增强自己的兵力。

    让洪承畴意想不到的是他退入吴江县城以后,明军竟然尾随而来,据探子回来禀报,对方只有一万多人马,但是却有数门样子奇特的大炮。这些大炮炮体闪亮,炮管细长,应该是一种“精钢”铸造,看样子比“红夷大炮”轻便的多。另外明军还有数百肩扛“火铳”的士兵,那“火铳”枪管也是很长,材料也应该和大炮是一种钢材。

    洪承畴早就听说明军拥有几种新式火器,听到探子的禀报后,更加确定那些就是所谓的明军利器了,于是他心中不免得小心起来。

    吴江距离杭州不过百里,明军第二天赶到吴江,永历一面下令扎下营盘,一面带人偷偷的来到距离吴江城不远的一处的田埂上,用“千里镜”向吴江城望去。

    这个单筒“千里镜”是永历在池州的战利品,据说曾经是安徽巡抚王可真的心爱之物,来自于西洋。不过永历却认为不怎么地,透过镜筒望去,远处模糊不清不说,还不能调焦。当然这个“千里镜”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了,即使是在欧洲也是贵族才能使用的,所以永历也不能再苛求什么。不过他心里早就打算好,在平定江南以后,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要成立一个类似于“科学院”的机构,专门研究所谓的“工务”。

    永历通过“千里镜”看到吴江城头摆着十门“红夷大炮”,一些清兵正在擦拭着炮身,显然那些大炮保养的很好;另外几队清兵正在城墙上来回巡视,盔明甲亮,队列整齐,显得军纪良好;再看城墙下方,有几个人头悬挂在城垛之下,永历仔细观瞧,发现这几个有些眼熟。

    “妈~的,洪承畴,老子和你势不两立!”永历大骂一声。

    从来都不说脏话的永历竟然忍不住骂起洪承畴,原来城垛下挂着的人头就是明军的几个将官的脑袋,其中一个还是副团长副将的人头,这些人头成灰白色,一看就是曾经被石灰腌过。

    永历回想起这几个将官是随着李嗣兴的,肯定是在前些日子,湖州大战中被俘或者战死的。永历担心李嗣兴的脑袋也在里边,不过看了几遍,确信那里没有李嗣兴,这才放下心来。

    不用说,将明军将官的脑袋挂在城头上,肯定是一种示威的举动,而且肯定是出于洪承畴的授意。他为什么这么做?

    永历心想:难道洪承畴想激怒朕吗?激怒朕,他会有什么好处?

    就在永历迷惑不解的时候,随同永历前来的乔贵乐说话了,他说道:“陛下,微臣有点见解。”

    永历回头看了看他,知道他心思活络,便说道:“你讲!”

    乔贵乐一怔,知道皇上心中有气,也不敢再啰嗦,急道:“此乃必定是洪承畴的主意,将吾军的将官人头挂在城墙上,一来可以打击吾军士气,二来可以激怒陛下,让陛下在盛怒之下,挥军进攻吴江城。而吴江城虽小,却城垣高大,洪承畴又有十门大炮为依仗,兵力又是我两三倍,故此他是想让我们主动进攻,他以逸待劳,凭借城墙消耗吾军!”

    永历点点头,说道:“你说的,朕也想到了,可是又有什么办法?难道就放任朕的将军的脑袋挂在那里,死不瞑目吗?”

    乔贵乐摆摆手,说道:“不,不,陛下,洪承畴那是激将法,他既然会用,为什么咱们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嗯?”永历眼中放出一丝精光,仿佛想到了什么。

    乔贵乐继续说道:“陛下,洪承畴乃是贰臣,他最怕别人提这件事了,当年他就因为自己的学生金正希用先帝的《御制悼洪经略文》讽刺他,在他面前不肯承认他就是崇祯先帝亲自拜祭的‘洪享九’,而恼羞成怒,不念昔日情分,竟处死了金正希。此外还有——”

    “行了,你不用说了,还有张岱、夏完淳,是吗?这些朕知道,你快说怎么办吧?”永历急道。

    “这事得陛下亲自办才行!”乔贵乐说道。

    永历笑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