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兵行险招 (第1/2页)
洪承畴接到探马来报,从江宁来的明军已经到达苏州城北,他想了想,马上下令撤兵,不打算与明军在苏州城下决一死战。毕竟传闻中明军已非往日“糜烂”之军,神勇善战不说,就是那些传说中的火器,也不是福建清军所能抵挡的,不如先退回吴江县城,凭城据守的好。 吓跑了洪承畴,其实永历也是来的巧而已,在接到李嗣兴湖州战败的消息后,便琢磨洪承畴的下一步打算。湖州距离南京,要比苏州近的多,但是贸然直接进攻南京,洪承畴应该知道他一点胜算都没有,否则以他早就消灭闽浙明军了,所以他必然会另想他途。 苏州是南京的南大门,而且距离长江南岸的常州、镇江不远,清军南渡的话,必然选择该两地为渡口。如果洪承畴想与北方清军会合后,再北上南京,那么必然要先攻克苏州才行,所以苏州会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果然永历率军出征以后,刚走到一半路程,到达常州的时候,就遇见了苏州派往南京求救的信使。为了尽快刚到苏州,永历下令加快行军速度,务必在一天之内赶到苏州。 就这样,一万明军几乎是一路跑着来到苏州,当抵达苏州城的时候,大多数已经筋疲力尽,好在洪承畴生性多疑,竟然不战而退了,不然明军在体力不支的情形下,还真未必敢于清军战上一场。 永历进了苏州知府衙门,在衙门大堂之上,周瑜宁率领苏州地方官行了君臣大礼,而后永历亲口嘉奖一番。 对于这些“封建”官僚,永历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与其封赏金银,不如封官许愿的好,尤其是他们都看重名声。如果被皇帝赞赏几句,无不感于皇恩浩荡,而飘飘欲仙,激动万分,甚至痛哭流涕,即使现在就让他们去“殉节”,也不会皱下眉头。 有道是:“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 永历率军亲征,可不是赶跑洪承畴就算成功,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个祸患,从而占领浙江全境。不过此时明军兵力只有一万,其中有五百“火枪手”,一个新成立的千人“掷弹团”,两门新式大炮。火力是很强大,但是与清军相比,兵力却很悬殊,毕竟对方有将近五万人马。 其实永历并不知道洪承畴所率清军并没有五万,在湖州分兵后,他的兵力也就只有两万五千余人。不过洪承畴手中还有十门“红夷大炮”,是他从福建运过来,准备对付明军的。 随军的虽有郎廷佐和乔贵乐两个谋臣,但是却无大将,永历只好将军务先交给城守副将廖习凯掌管。“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也是无奈之举,论头脑也好,论资历也罢,现在全军确实没有可堪大用的大将之才,如果随意提拔一个将军,战场上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与其如此,还不如先用廖习凯,起码他从军多年,为人谨慎,不是将才,也不会是庸才。 于是廖习凯升官了,永历下旨赐封廖习凯为正三品指挥使,名号“飞虎将军”,由从五品城守副将直升两级。 廖习凯升官以后,暗下决心报答皇恩,马上整顿苏州原有的守军,除了加强防守以外,还派出探子去查探清军的动向。 当探子回来禀报洪承畴率领清军撤退以后,并没有退回杭州,而是进入了吴江县城,正在加固城防,摆出一副死守的样子。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永历立刻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周瑜宁和廖习凯很本分地一言不发,永历也没想让他俩能出什么主意,能守住苏州,没向洪承畴投降就不错了。关键是永历最想听听郎廷佐和乔贵乐的意见,他们二人,一个老于世故,一个老装糊涂,谁都不肯先说自己的想法。 到现在为止,永历还是拿不定郎廷佐是否真心归降,但是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不管他是否真心,他再想重回清廷,可不那么容易了。 “郎爱卿,可有什么想法?”永历出口问道。 郎廷佐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正在想。” 然后永历转向乔贵乐问道:“乔爱卿,你呢?” 乔贵乐低着脑袋,听到皇上叫自己,赶紧抬起头,说道:“陛下,臣还没想好。” 永历一听,心说:这就奇怪了,郎廷佐和乔贵乐都不说话,他俩是真没主意呢?还是在较劲呢? 这时候郎廷佐说道:“陛下,臣有一个不完全的想法,还有些不周到的地方,请容臣再考虑一下” 不等乔贵乐说话,永历就点头道:“郎爱卿尽管说来,一会让乔侍读讲出自己的想法,你们二人相互补充。” 永历这回直接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