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讨价还价 (第1/2页)
洪承畴暴病而亡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杭州城,即使是城内的暂领全军的苏克勇有意隐瞒也没有控制的住。 先是知府衙门里的仆人看到一口朱漆棺材被抬进府内,然后是一应“白事”五品,虽然洪承畴卧房的小院严禁入内,但是仆人们都知道洪大人得了重病,肯定是命不久矣或者干脆就死掉了,不然抬进棺材干嘛,这么晦气! 苏克勇下令小院内的人全部留在院内,不得与外界接触,但是作为本地“地主”的杭州知府,不可能不让知道这个消息。当苏克勇将洪承畴病亡的消息告诉这位知府后,这位知府又在睡觉的时候告诉了自己的小妾,小妾又告诉了贴身丫鬟,然后贴身丫鬟告诉了自己“相好的”,接着“相好的”又告诉了另外一个“相好的”,于是消息就被传出了知府衙门,传遍了整个杭州城。 “洪承畴死啦?是真的吗?”有人如此问道。 “当然啦,活该啦,听说是全身都扒了一层皮,谁让他穿着汉人的皮,做的是满人的奴才!”另外一个人如此回道。 “哈哈,死了好,死了好,这回那些清军大爷们可有好看的了!”还有人插话道。 “报应啊!把自己的亲娘和亲弟弟逼死了,这还是人吗?畜生一样,得下地狱!阿弥陀佛——”说着,这个人还低头双手合什念了一句佛号。 现在杭州城内不同以往,当洪承畴率军复占杭州后,杭州百姓以为这天还是变不了,于是又恢复成了以往的景象,谁都不敢再轻易提起“大明”两个字。但是大明皇帝率军亲征至杭州后,百姓们不再忍受清军的监视,开始议论起两军的胜负,而且大部分都倾向明军,认为此战明军必胜。 过去百姓见到清兵的时候,唯恐自己受到打骂,都表现的很恭敬,不过在得知洪承畴死讯后,态度立刻转变,虽然还惧怕这些清兵手里的刀枪,但是却再也不对他们奴颜婢膝了,甚至连正眼都不看他们一样。 清兵们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原来“洪藩台”还在的时候,清兵们认为即使不能击退明军,起码也能固守杭州,可是如今“洪藩台”死了,一下没了主心骨,无不是惶惶不安,军心变得不安起来。 苏克勇知道消息再也隐瞒不住,但是他更知道如果此时公布洪承畴的死讯,肯定会引起军心动荡,如果出现兵无战意,那么杭州就会不攻自破。 如今明军大举围城,苏克勇也不是没想过突围,但是又能往哪里去呢?南面是钱塘江,东面是大海,西面和北面是几倍于己的明军,想要突围难于登天,何况现在士气低落,出城的话必死无疑。 “投降?”这个念头不止一次在苏克勇心中盘旋,心想:看看人家郎廷佐,投降大明以后,竟然入阁成了大学士,还升官了,如果自己也归顺大明的话,会不会也会得到优待呢? 可是苏克勇又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他在永历初年曾经做过大明的四品副将,后来跟随李成栋投降满清,“嘉定三屠”就有自己参与,如果投降了,大明皇帝反悔,为报当年之事,杀了自己,可怎么办? 还有自己现在是满清的福建漳州总兵,官拜武二品,二位是位高权重,如果投降,大明皇帝会如何处置自己。再升官的话,可就是一品大员了,大明皇帝会如此看重自己吗? 想到这些,苏克勇脑袋就痛,可是又清楚眼前形势溃烂的很快,如果不尽快决断,恐怕自己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 苏克勇一直认为自己并非常人,想当年李成栋因为满清给的官小,便又复归大明,当时苏克勇就觉得自己的主将走了一步错棋,便没有跟随李成栋归明,而是改换门庭,投奔了当时的“西南五省经略”洪承畴,果然受到了重用,累功升为二品总兵。 后来李成栋兵败身死,苏克勇却高管得做,于是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才智出众,照此下去位极人臣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像吴三桂一样裂土封王。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最后苏克勇打定主意,立刻召集城内的把总以上军官开会。在会上,首先表示“洪藩台”病重不能见人,并不是传闻中所说已死,而且自己奉“洪藩台”之令,暂时统管杭州全军,其他人必须完全听从自己的命令,否则按军法从事。苏克勇往日在福建清军中颇有威望,由他来统领全军,其他清军将领都没有表示异议。 接着苏克勇又将全城的防御重新安排了一下,由自己的亲信军官掌管杭州的水陆八门,然后又下令派出十余队清兵在城内巡逻,维持安定。 最后下令,“洪藩台”只是病重,任何人不得妄议,否则当场“杖毙”! 三条军令传达下去,两万余清兵在森严的军规之下,虽然还是惴惴不安,但很快镇定下来。因为大街上清军的巡逻次数多了,又抓了和杀了很多“妄议”的百姓,杭州城倒是安静的了,不过百姓看清军的眼神,除了不屑外,还添加了很多仇恨。 苏克勇知道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何况自己还坐在“火山口”上,随时军心民心都会大变。于是他派出了三个“秘使”,为首的是自己的侯师爷,趁夜出城,向明军大营走去。 洪承畴暴死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杭州城,所以永历还不知道,但是他和郎廷佐、乔贵乐断定,洪氏母子自杀于北门前,必然会使洪承畴很受打击,以洪承畴七十来岁的高龄,绝不能安然无恙。 当听到城内有使者前来,永历就猜到了,肯定是城内出了事情,清军挺不住,这是要来洽谈投降之事了。 果然如此,那位侯师爷自称代表苏总兵而来,被引进大帐后,恭恭敬敬地对着永历行了三叩九拜大礼,然后口呼“万岁”。 永历一见这位使者这般模样,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