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四章 风涌徐州 (第2/2页)
人留着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的好。 解决了苏克萨哈,北京城内的两派斗争算是告一段落,鳌拜一党势力达到了顶峰,权倾朝野也不为过,就连老索尼也告病请假躲在家里不肯上朝了。 但是鳌拜知道自己虽然占了上峰,但地位并不稳固,弟弟穆里玛领军南下就是隐患之一。鳌拜是非常后悔让自己的弟弟领军出征,如果换了别人,也不会屡战屡败,害得自己只能学着穆里玛报喜不报忧。虽说现在那些王爷贝勒们没有了实权,掀不起什么大风浪,但是人言可畏,一定要想办法取胜才行,多隆去代替穆里玛,也是为了取悦遏必隆,才使的策略,但不管怎么说,这仗必须打胜,否则难塞悠悠众口。 于是鳌拜不断地调动全国的兵马,将关外奉天的两万八旗骑兵调往关内,又将天津卫仅有的五千火器营一并调去,此外向蒙古科尔沁三部发去调令,再调集三万骑兵入关。以至于将科尔沁的男人都征调一空,甚至要向东迁移数百里,以避其他蒙古各部的侵扰。 与此同时,鳌拜又下令湖广总督李国英四川总督阿尔海,新任两江总督玉善合兵一处,共计八万人马,由鄂入湘进攻明军。还有给三藩送去密信,要他们尽快整军备战,早日收复失地。 十余万清军即将汇聚于徐州,如同一阵狂风,还在宿迁的靳统武和方孝玉并不知道这一切,毕竟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太慢,隐藏在北京的“暗桩”不能很快将情报传回来。 洪熙官率领五千明军出宿迁,突然出现在宿州城外,趁守军迷惑的时候,一举冲入城内,抢占了宿州。 宿州是徐州的南大门,宿州一丢,徐州将会受到宿迁和宿州的两面夹击。得到消息后的多隆和穆里玛立刻慌了神,最后还是范承谟出了主意,让大同总兵张同和太原守备劳福德率本部人马四万出徐州救援宿州。 多隆是无能,但他比穆里玛强多了,因为他听话。凡是范承谟的建议,他全部采纳,并派人执行,而后才会去做自己愿意做的。 张同和劳福德带兵日夜兼程赶往宿州,到了宿州以后,发现明军早就失去了踪影,正当他们准备回返徐州的时候,徐州的急报又来了,说是明军出现在濉溪县,已经攻破县城,要他们紧急回援濉溪县。 濉溪距离徐州更近,只有二百余里,但是多隆不敢由徐州调兵,因为徐州城内也就五万余人马,如果分兵,宿迁的明军主力偷袭徐州,多隆可不想徐州不保。 张同和劳福德尽管满腹怨言,但是帅令如山,他们只好马不停蹄赶往濉溪县,可是到了那里,又一次扑空,明军在洗劫了县库后,于半天前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不管是张同,还是劳福德都是外地人,他们对徐州一带并不熟悉,况且当地人也不知道明军去了那里,追无可追,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徐州。 等快到徐州的时候,丰县和沛县同时传来急报,多隆连城都没让他俩进,就又打发去了北边的丰县。 大同总兵张同,曾经是大明大同总兵姜襄的副将。当年姜襄三次反复,第一次由大明投降大顺,接着又由大顺归顺满清,最后复归大明,张同都有份参与。但张同不同于姜襄,因为他自认是最会见风使舵之人,很有远见,所以每一次他都是第一个投降。所以当姜襄兵败被困于大同城,是张同打开的城门,将清军放入城内,抓住了姜襄,故此他才有机会做了大同总兵。 大同这地方连接着塞北草原,“走西口”商人们的必经之路,张同心思活泛,除了要过关纳税以外,他自己还悄悄派人去和蒙古各部做生意,不管是丝绸布匹,还是油盐酱醋,甚至是买卖人口,他都有参与。多年下来,张同成为山西的第一大富豪也不为过,只是因为他为人低调,不像那个“刘百万”到处招摇,所以他有多少银子,谁也不知道。 一直在大同享福,现在却要跑来徐州平叛,而且还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让张同苦不堪言,几次想要放弃追击回徐州,但看到劳福德还一个劲地拼命追赶,便只好硬着头皮跟着。 丰县没有发现明军的踪迹,洪熙官只是虚晃一枪后,立刻向沛县而去,攻破沛县之后,让人将“战利品”运回宿迁,而后领军又向邳州扑去。 张同和劳福德疲于奔命,当接到赶往邳州的命令时,他们已经是人困马乏,即使是最耐脚力的陕军都受不得了,不过陕军和晋军彼此不合,当然不愿意被对方比下去,于是又开始向邳州进发。 他们不知道的是明军早就在邳州设下了一张大网,正等着他们上钩。 第五十四章风涌徐州 第五十四章风涌徐州,到网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