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八章 国民权力 (第1/2页)
推荐一个淘宝天猫内部折扣优惠券的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每天人工筛选上百款特价商品。打开微信添加微信公众号:guoertejia省不少辛苦钱。 一七一提供最新章节刘国轩被永历羞辱一番,但是永历却没有趁机留下他。。当时刘国轩还以为苏克勇就在仙霞关,他并不担心苏克勇会为难他,因为苏克勇早就对大明心怀不轨,能说动他反叛只是差一点火候而已,所以他才会大摇大摆上山来,以逼迫苏克勇做出决断。 但是他的算计却落空了,苏克勇已经在昨晚被永历铲除,仙霞关内已经换了主人,非但如此,他还被永历羞辱一番,最后只好悻悻下山而去。 永历以为刘国轩被气走后,还会留在山下,继续等待机会,过了半个时辰之后,却发现山下的郑军大营出现一阵sao动,而后全军开始拔营起寨,竟然撤走了。 开始永历还不相信,让丁四方派人下山查看,回报说郑军果然是撤得一干二净,全军向西走了。 刘国轩撤走,其实也在永历意料之中,只不过没想到如此的快,看来刘国轩还是比较有自知自明,仙霞关岭高壑深,关上又有万余人驻守,凭刘国轩的两万人马,就连山下的悬崖都填不满,怎能攻上仙霞关,他主动撤退,应该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刘国轩走后,永历又在仙霞关住了一夜,第二天不得不回转南京,毕竟国事繁忙,很多事需要他回去处理,所以在离开的前一夜,永历找来丁四方,两人促膝长谈了半夜,将自己的嘱咐全都说了出来。 仙霞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着浙江和福建,除非是郑经由沿海进入浙江,否则必须要走仙霞关。永历要丁四方必须守好仙霞关,同时要勤加训练士兵,准备等待朝廷的命令,率军进入福建。 离开仙霞关后,永历一路又是马不停蹄,用了三天赶回南京。 黄宗羲等大臣在南京西门迎接永历归来,君臣相见后,永历让黄宗羲陪着自己一起登上御撵,在回皇宫的路上,永历问起这些日子里有无大事发生,尤其是江北的战事进行如何。 在永历离京的这八天之内,江北战事依然处于对峙状态,无论是徐州,还是六安,都是互有攻守。 在徐州,清军的主帅已经换人,清廷的御前副侍卫大臣多隆代替了穆里玛,等多隆到了徐州,并没有率军出击,反而留在徐州不动,洪熙官却率领数千明军四处袭击清廷所属的府县,想要将清军从徐州引出来。 与此同时,进入安徽的河南绿营屡次进攻六安,皆被刘体纯和李嗣兴挡在城外,双方各有胜负。。河南巡抚张英见六安屡攻不下,明军又增强了兵力,便向清廷求援。清廷已经做出了决定,将本来已经到达武昌的王辅臣调往安徽,又从甘肃、青海两地调集军队,准备开进中原。 永历听完,心中不免得有心着急了,王辅臣过去是吴三桂的悍将,他手下有三万多人马,如果光是步卒,还不值得重视,可是三万军队中有一万五千是骑兵。 所谓的“关宁铁骑”可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即使曾经为“关宁军”统帅的吴三桂,如今他的铁骑也已不复当年之勇,早就丢失了“关宁铁骑”勇武的精髓。但是王辅臣则不然,年轻的时候便有“西路马鹞子”之称,后被清廷任命为陕西提督,而陕西地近大漠草原,他的军队也屡次被清廷调往漠北进攻蒙古人,故此除了他本人能征善战之外,他手下的兵马也是异常的强悍。 如果王辅臣被调往湖南,永历也许还不太担心,不说姚大榜的湘西联军如何的彪悍,足以与王辅臣为敌,就是湖南的水网遍布,也不利于骑兵作战。可是王辅臣被调往安徽,六安一带都是平原,王辅臣的骑兵正好可以发挥机动的特长,而明军如果不出击的话,就只能困守于城中,长久之后,六安明军的后路都可能被切断,岂不是要困死在六安吗? 这就是永历所担心的,而唯一能够解救六安,同时能击败王辅臣和张英的办法,眼前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排出援兵,在兵力上超过清军数倍,再加上明军的火器优势,绝对能够压制住清军。 可是大明朝廷此时无兵可派啊!永历不觉的脑袋又开始疼起来,于是他问黄宗羲,最近郎廷佐征兵之事进行的如何了? 黄宗羲却摇着头回答,困难重重,效果不显,郎廷佐已经是绞尽了脑汁,地方也是尽力配合,各项优惠措施也制定并实施下去,却难以调动民间的积极性。非但如此,民间百姓竟然想法设法逃脱“兵役”,比如装残疾人,或者贿赂征兵官,甚至有的干脆出家当和尚,极端的就逃跑了,活不见人。 永历一听,知道“兵役制”确实有些超前了,以现今百姓的思想,还难以接受,但是此项政令还必须要实行下去,否则大明如何抵御外侮,开拓疆土。 “怎么办?”永历无奈地问道。 “陛下,臣以为民间不积极并不是郎大人的错,也不是地方官的错,还不是百姓的错。”黄宗羲如此说道。 永历有些奇怪了,指着自己说道:“难道是朕错了吗?不应该下旨实行这项法令?” 黄宗羲又摇摇头,答道:“如果陛下错了,那么臣等也不是错了吗?当时可是咱们君臣一起商议的。。” 永历更奇怪了,说道:“那到底谁错了?” 黄宗羲笑着答道:“陛下,咱们谁都没错,要说有错,就错在根本上了。” “根本?”永历有些摸不到头脑了。 “嗯,有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咱们华夏人都认为天下兴亡乃是皇帝和臣子的事,那个朝廷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好朝廷,他们就拥护,哪怕是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只要能够混个温饱,就知足了。”黄宗羲说道。 “嗯,黄爱卿说的不错,华夏人确实如此,其实也不怪百姓,历朝历代都禁止民间参政,就是本朝,也诸多封堵,甚至有厂卫抓捕那些议论国事的人,以钳悠悠众口。”永历点头道。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