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七十七章 经略中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经略中原 (第2/2页)

一会儿,我就让小马写奏折,派人去南京呈送给皇上,明军咱们就去河南!”

    “不,不,刚才刘将军没听明白,是我要回河南,而刘将军则要带兵进入湖北,突袭李总督的后路,如此一来,李国英必败!”张英连连摆手道。

    “啊!”刘体纯和马云一起惊讶了,但马云马上就恢复过来,心中一想,老师所说确实好策,北可定中原,西可下湖广,如此一来,清廷与南方的通路便堵死了,拿下南华夏指日可待。可问题是计是好计,但是军团长不会这么想吧,老师毕竟是刚刚归顺的降臣,军团长能信任他吗?如果让他单独回河南,不就是放虎归山吗?

    其实马云也没想到张英有如此计划,心中不免得替老师着急起来,何况他与刘体纯相处也不过月余,对刘体纯的性情也了解不多,故此才担心起来。

    可是刘体纯乃是豁然大度、粗中有细之人,他想了一下,然后连连点头,对张英说道:“高啊!还是张大人的计划周全,我曾经在湖北一带作战过,知道些当地的情形,那么我就率军西进,偷袭李国英的后路,你直接去河南,打出咱们大明的旗号,我再请求皇上,让你做河南巡抚,你看如何?”

    张英也没想到刘体纯如此直爽,自己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于是答道:“好,好,一切全凭刘将军吩咐!”

    就这样,三人定下下一步计划后,马上率军北上,准备收复皖北的几个重镇,与黑山在合肥相会后,马上立刻分兵。一路由刘体纯率领,西进湖北;一路由张英率领本部人马,回返河南;最后一路是黑山和马云,则要率军北上,增援徐州的“第一军团”。

    这时他们得知王辅臣果然如张英所料,率领残军并未在合肥停留,而是慌张地逃亡六安,在六安休整一天后,往西去了。而且估计王辅臣也不会在河南多做停留,陕西是他的老窝,只有回到那里,他才会感到安全,所以张英回军河南,不会有太大阻力,再说张英归降大明,还没有走路风声,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下河南。

    到达合肥的第二天,三路兵马各自启程,张英的大儿子张廷瓒与信使去往南京面圣,并且携带了张英的亲笔信,当然还有黑山和刘体纯的奏折,其中说明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同时请求永历皇帝任命张英为河南巡抚,以经略中原。

    两天后,正当黑山和马云的“第二军团”走到淮南府这个地方,却接到了南京快马送来的圣旨。按照永历的意思,徐州之战已经结束,多隆大败,撤退到山东济宁,北方的威胁暂告段落,可是南方郑经非常不安分,故此调“第二军团”即刻南下渡江,回援江南。

    黑山和马云怎么也没想到“徐州之战”这么快就结束了,难道清廷派了一个比穆里玛还要草包的主将吗?竟然一个月没到就战败逃跑了。本来安徽距离徐州更近一些,但是这时传送信息的手段还很落后,只能快驿站快马,靳统武和方孝玉在结束“徐州之战”后,立即给南京送去了战报,而后才是永历下旨调黑山他们回来,所以黑山和马云知道这个消息比较晚。

    既然北边没什么事了,黑山和马云所帅的“第二军团”当然要南返,这可是在两个多月前扬州时候,由皇上亲口定下的,于是黑山和马云赶紧调头南下,迅速向长江而去。

    当“第二军团”调头南下的时候,张英率领的原河南绿营,也已回到了河南地界,来的时候三万人,回的时候却只剩下一万多兵马,张英心中有些郁结,不过这不影响他接下来的计划。

    刚刚回到河南地界,张英就派出亲信侍卫,让他们骑快马赶往河南的八府七州,宣布自己的命令,调这些州府的知府们和四品以上的武官立刻赶往河南巡抚衙门所在的开封,而他自己则率领军队火速回归。

    七天之后,张英回到开封,一些路程较近的知府已经赶到,又过了两天,八府七州的知府们都赶了过来,齐聚张英的巡抚衙门。

    眼下南北正在开战,这些河南的高官们知道南明余孽如今发展的很快,竟然打到了徐州,也许不久就会进入河南,正是人心惶惶的时候,当巡抚大人以军情紧急为由相招,他们不敢不来。

    就在巡抚衙门的大堂上,十五个知府,再加上开封城内的按察使、转运使、兵道使、巡道员,还有满人护军参领等全部到齐。

    正当众人相互询问巡抚的意图时,张英走进了大堂,身后有上百个全副武装的侍卫,迅速包围了大堂,非但如此,张英也不同往日,穿了一件明朝的二品官服,脑袋后边光秃秃的,辫子不见了。

    这些高官们惊讶的嘴巴都合不上了,就在他们狐疑的时候,张英马上宣布,河南“改旗易帜”,回归大明,如有异议者,斩!

    “斩”字刚说完,果然有不怕死的,当即就有两个知府指着张英破口大骂,其他人这才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原来张英“叛变”了,竟然投靠了南明。

    张英一看,那两个知府并不是自己的亲信,平时就对自己颇有微词,而且都是满清的死忠,于是高叫一声,“来人,把他俩推出去,砍啦!”

    这些河南高官,本来就有些是张英的亲信,或者平时走的很近,虽然他们有些迷糊,但是也不会当即提出反对,何况看情形,张英确实是归顺了大明,再说只要跟着他,在那个朝廷不是做官呢?

    剩下的几个知府,他们虽然不是张英的亲信,但都胆小怕事,看到有人脑袋都搬家了,哪里敢提出异议,都噤声不语,吓得直哆嗦。

    只有那个满人护军参领,别人能归顺大明,可是他不能啊,谁让他是满人呢?可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满人参领见机不好,竟然马上跪地哀求不要杀他,留他一命。

    张英也懒得杀这样的“可怜虫”,便命人将他带走,押入大牢,先关了起来。

    而后,张英下令,就在巡抚衙门大堂,所有在场官员,全部要剪掉辫子,换上明朝官服。如此还可以仍任原职,否则就视为仇敌,脑袋搬家。

    这些官员不管愿不愿意,为了保住性命,那个敢不从,脑后留着的“猪尾巴”片刻之后,全都被剪掉,再换上了明朝的官服,摇身一变,都成了大明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多都是河南各地的“父母官”,影响巨大,他们的辫子都被剪掉了,现在只能跟着张英归顺大明,至于各府以下的小县,收服就更容易了。

    接着,张英又下令,抽调全河南的绿营兵,分为两路,一路主力集中于洛阳,监视黄河以北的动静,一路赶往潼关,能夺关就夺关,如果陕西方面早有准备,则据守于潼关关外,防止王辅臣整军进犯。

    一连十几个命令传达下去,涉及到了河南全境的方方面面,比如昭告全省,宣布“改旗易帜”,回归大明,以安百姓。还有张英派出亲信,河南兵道使陆飞,让他马上在全省内征兵,多多益善。

    张英的一系列举措,马上使河南变换了旗帜,每个府县的城门上都树立起了大明的旗帜,当百姓看到新贴出来的布告,也明白了怎么回事,本来惶恐的心也安定下来。

    很快,河南便稳定下来,张英又将这些写成了奏报,派人送往南京,呈报给永历皇帝看。

    张英知道,河南现在又复归大明,再加上明军已经攻下的徐州和安徽一部分,大明此时掌握了半个中原,那么不但整个中原指日可待,就是整个华夏,也可期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