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零四章 海上马车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零四章 海上马车夫 (第2/2页)

大了,难免不会影响咱们大明朝廷,如果让教士进入华夏内地,如果挑拨民心,煽动叛乱,也未可知!”黄宗羲继续反对。

    “天主教廷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人,他们会煽动叛乱吗?会发动战争吗?”方以智不依不饶。

    “那可未必!有道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况是西洋人的教廷,故此,我们不但不能接受他们,而且必须要防备!”黄宗羲高声道。

    方以智有些急了,但他刚要出言辩驳,这时,郎廷佐说话了,他说道:“二位大人都有道理,但是天主教廷距离华夏太远,还是以后再议吧,如今要对付的是英格兰人!”

    听到郎廷佐出来打圆场,黄宗羲和方以智觉得再说下去,可能会引起万岁爷不快,便就此打住,不再言语了。

    永历一听,有些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前世”曾经派人去过罗马教廷,而且还是去求救的,但结果是罗马教廷不闻不问,白费了前世的“一往情深”,听说“前世永历皇帝”信奉过天主教,看来确实有这么回事。可是自己穿越而来,可不信什么“天主教”,但是以后有机会,倒是可以和天主教廷进行一下沟通,也许能通过他们进入欧洲,这也说不定。

    还有黄宗羲一向很少反驳方以智,这次竟然出言驳斥,看来黄宗羲对外来宗教很排斥,而方以智信奉天主教,则希望天主教在华夏传播,那么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呢?是拒绝,还是允许信仰自~由?这可是一个大问题,看来必须慎重啊!

    想到这里,永历说道:“与天主教廷联系的事情还是放一放再说吧,毕竟路途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朕看刚才郎爱卿的建议比较好,可以派人去马六甲找尼德兰人,朕想只要给他们大明独家通商权,让他们将马六甲海峡封闭,不允许英国人的船队通过,以此作为交换条件,估计他们同意的!”

    既然万岁爷发话了,黄宗羲不再和方以智辩论,都躬身称“是”。

    这时,黄宗羲说道:“既然要和尼德兰人联络,那么咱们应该派出使者才是,那么派谁去呢?”

    永历问道:“黄爱卿可有人选吗?”

    黄宗羲答道:“臣以为乔贵乐,乔侍郎去最合适不过。”

    其实永历的心中的人选也是乔贵乐,也只有乔贵乐不但能言善辩,而且精明不凡,狡黠的背后,从来不吃亏,正适合做外事交往。

    于是永历点头道:“好的,让乔贵乐来见朕,朕嘱咐一下,然后就让他南下去漳州,找到南海船队,让张水蛟派船送他去南洋。”

    接着,乔贵乐被宣召而来,永历当面告诉了他出使的目的,并且嘱咐了几句,而后就让他回去准备一下。一天后,乔贵乐和二十多人的团队出了南京城,顺着南下的道路,赶往福建。

    乔贵乐走后,永历还是担心联络尼德兰人的目的不能实现,也许尼德兰不愿意或者不敢冒着得罪英国人的危险,将马六甲海峡封锁。再或者,东印度公司的舰队硬闯过来,尼德兰人未必能拦得住。如此的话,东印度公司的舰队还是会驶来华夏沿海。

    如今大明海军实力弱小,只有南海船队有十几艘战船,但与号称“海洋霸主”的英国人远洋船队相比,就如同一只蚂蚁与大象,何况英国人还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水手和最快的战船。

    永历想起另一个世界中的二百年之后,英国人的远洋船队出现在珠江口,两广总督林则徐下令虎门总兵关天培率军迎战,使英国船队不敢冒犯虎门。但后来满清皇帝自毁长城,撤换了林则徐,后任钦差大臣琦善自毁长城,命人拆毁虎门大部分炮台,并解散民团,英国船队南返后,进攻虎门炮台,致使虎门陷落,英军直逼广州,最终逼迫琦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割让香港岛。

    故此,永历设想:东印度公司的远洋船队自印度而来远途奔袭,不得到便宜,他们是不会撤兵的。而他们的船队抵达华夏后,必会先选择一个落脚点,而后会沿着南方的海岸线北上,一如另一个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先进攻珠江口虎门,然后进攻福建沿海,最后抵达长江口,甚至有可能出现南京城外的江面上,逼迫大明做出让步。

    这一切非常有可能发生,只是时间提前了二百年,而英国人的对手则是“寸土不让”的大明朝廷和英勇善战的大明海军。

    永历最后决定不能让英国人得逞,一定要给他们最严厉的教训,让他们知道大明上国的天威!

    于是下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各府县组建民团,时刻防范英国船队的入侵,尤其是一些具有良港的地方,比如吴淞、台州、镇海、泉州、福州、漳州、潮汕、广州等地,要严密监视海面,对于出现的船队要及时预警,并将沿海民众撤回内地,不将一粒粮食留给敌人。

    此外,永历还对广东的“第三军团”的蒋飞虎和周鹏下令,命令他们马上重建虎门炮台,将缴获尚可喜的大炮全部运往虎门,务必将虎门炮台守住,否则军法从事。同时命令停留在漳州的南海船队南下广州,协助第三军团驻守虎门炮台,防范英国船队入侵。

    最后,永历知道英国船队的最终目标非常有可能就是南京,所以长江口乃是重中之重,而且新建的造船厂也在吴淞,不容有失,所以必须在英国船队来临前,做好防御准备。

    新设立的大明东海船队,只有十来艘小型的战船,还不能出战,但是兵工厂已经生产了第一批二十门新式大炮,威力不差于英国人的“直射炮”。这回永历下令将这批火炮全部装备给吴淞城,同时派出五千明军镇守,光是新编练的火枪兵就达到一千人。

    前任吴淞守将毛八重身负重伤,正在南京城养伤,好在钱三海在扬州之战中负的伤已经康复,于是永历将钱三海派往吴淞城,担任吴淞总兵,统领当地明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抗击东印度公司的入侵船队。

    准备好沿海各地的防务,永历还是担心,因为华夏的海岸线漫长,却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守卫,这就是华夏的软肋。只靠闭关锁国是没用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只要打出去,就能守得住。

    “朕的海军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强大起来?”永历心中焦急万分。

    (新的一周,马上就是年终岁尾了,朋友们继续支持我啊!多多订阅!多多投票!谢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