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子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皇子党 (第2/2页)

   这个办法是永历的主意,尽管朝臣们还存有异议,但是永历的决定已经不能更改,况且这个办法确实也可以解决国祚延续,只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不过永历也有明言,就是立太子押后再说,又不是说不立。

    最让永历头疼的还是第一件事,以前湘西军团据有湖南,粮饷兵源全部取自两湖,后来永历将两湖收归朝廷掌控,并派郎廷佐去武昌,姚大榜就失去了两湖。

    现在姚大榜要钱要粮,还要枪炮,永历担心给了他以后,他手上的实力又会增长,本来就是一群骄兵悍将,将来也许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虽然姚大榜未必有叛逆之心,但不守臣纲、骄纵不法之行却屡屡展现,如此一来,永历怎么会放心。

    但是粮饷又不能不拨给他,不然湘西军团数万人马就得饿肚子,军心也会不稳,所以适当的钱粮还是要给姚大榜的,可是给多少,枪炮给不给,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最后还是黄宗羲提议,将湖南、湖北两地税赋的一半拨给湘西军团,同时军团可以在这两地征兵,以补充战损。至于枪炮,因为兵工厂产出不足,存货不够,所以大炮可以拨给五门、火枪一百支。

    将三件事解决后,永历想起吴淞城的战事可不乐观,钱三海在急报中说英军战船火力强大,吴淞城的外城已被轰塌,城内的大炮数量不足,难以对英军船队进行反攻,请求朝廷拨给大炮,增援兵力。

    对此,永历可不想再打折扣,下旨令兵工厂总督办戴梓将新近生产出的大炮全部拨给吴淞,一共是十二门大炮,还有弹药三十箱,也一并运到吴淞城。

    南京城内只有不到两万人马,还要驻守京畿一带,永历又给浙江卫指挥使廖习凯下令,让他领军一万浙军赶往吴淞支援。

    处理完朝政,永历宣布散朝,但是把内阁黄宗羲、方以智留下,待群臣散去,君臣三人来到奉天殿左边的议政堂。

    永历还有一事不明,就是今日在朝堂之上,关于立太子一事,朝臣意见不合,有的用户大皇子,有的则说二皇子聪明睿智,隐隐有分庭抗礼之势,所以他才将黄宗羲和方以智找到一起,想要将此事弄个明白。

    方以智从来都是光明磊落,不在别人背后说三道四,可是这一次,他忍不住了,将自己所知道的说了一遍,黄宗羲也将自己所知补充到里边,这才让永历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朝中群臣就立太子一事,各有不同的主张,相互串联,已大体分为三派,一派就是“大皇子党”,另一派是“二皇子党”,当然还有中立的。

    大皇子党势力最大,朝臣中有一半都是拥护大皇子的,希望立大皇子朱慈烁为太子,其实永历知道,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大臣们就大多拥立大皇子,所谓“长幼有序”。现在朝中反而有人拥护二皇子,这让永历倒是有些奇怪了。

    拥护二皇子朱慈煊的是兵部左侍郎肖学礼和应天府尹干纹,自从郎廷佐去湖北以后,肖学礼便主政兵部,权势渐大,他的话颇有分量,成为“二皇子党”的首领。

    肖学礼是井冈山人氏,早在井冈山时候就投靠了大明,永历任命其为礼部主事,主管筹集粮饷,办事妥帖,让永历很放心,到了南京以后,肖学礼积功升为兵部左侍郎。

    可他为什么要拥护二皇子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肖学礼乃是井冈山四大家族中的肖氏族长,肖氏与杨氏关系一直不睦,当今皇后杨氏女杨灵秀是大皇子的母亲,如果大皇子被立为太子,杨氏肯定会东山再起,以后肖氏就要仰人鼻息,甚至有可能被杨氏打击报复。

    而二皇子的母亲是井冈山田氏之女,田氏与肖氏关系较好,如果二皇子被立为太子,那么此消彼长,杨氏就会更加式微,肖氏便不会再有此威胁,故此肖学礼拥立二皇子,也是情理之中了。

    至于二皇子党的其他几人,例如干纹、卢庆元等,黄宗羲和方以智也解释给永历知道,这几人都是平时与肖学礼关系较好,走的比较近的,所以他们才支持肖学礼。

    那么大皇子党中为什么以礼部左侍郎马惠为首呢?原来,马惠与廖文希关系不错,当年马惠就是廖文希推荐给永历的,而今表面上虽希经常深夜前往马府拜会,两人一谈就是一两个时辰,还不要外人知道交谈的内容。

    而且就在廖文希去了吴淞城以后,马惠才主动向永历提出册立太子,并且明确提出立大皇子为东宫,这里难道没有廖文希的原因吗?

    廖文希以前号称“狂生”,有“七窍玲珑”之说,为人精明jianian猾,这也是永历不喜的原因之一。当年就是他向永历献策,立了杨氏女杨灵秀为后,换取井冈山大土豪杨氏的支持,使永历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可是永历总感觉其中还有别的缘由,但是又说不上来,廖文希一向办事谨慎,很少能让人拿住把柄,他和杨氏一族的关系,也并不亲密,那么当年他为什么要劝永历立杨灵秀为后呢?难道除了取得杨氏的拥护以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

    如今马惠联络朝中很多大臣,一起上书请求立大皇子为太子,这些大臣中有井冈山的旧臣,比如韩亭瑜、王青廉,也有后来进入朝廷的司徒轩等人。

    韩亭瑜、王青廉等人,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就曾经主张立大皇子为太子,至于司徒轩,不过是四品侍读学士,人微言轻,乃是新近顶替乔贵乐的。

    以前永历并未听说他们之间关系如何亲密,而且作为井冈山上的旧臣,韩亭瑜他们一直和马惠等新近为官的江南名士貌合神离,相互之间也屡有龌蹉发生,谁也不服气对方。

    所以说大皇子党可能并非铁板一块,韩亭瑜他们只是坚持“长幼有序”的一贯性,才拥护大皇子,而马惠的则可能另有原因。

    立太子一事,虽然暂停,但是永历知道,此事将来还会被提起,总归还是得有一个说法。而且永历自己也不想就此揭过,如今朝中出现了派系,甚至将来会演变成“党争”,这对大明朝政可非常不利。

    永历心想:是不是大臣们以为朕太仁慈了,就可以肆意妄为,如果再这样下去,朕不介意砍几个人的脑袋来立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