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明永历_第一百四十八章 永历写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八章 永历写书 (第2/2页)

由应天府尹干纹填补,其实永历是不想再用干纹了,干纹虽然勤劳,但缺少魄力,难以治理京城地面,不如外放他去地方历练,应天府尹换一个能臣来做。

    想来想去,应天府尹都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还是黄宗羲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乔贵乐,别看乔贵乐颇会装聋作傻,但是大事不糊涂,又有临机应变的能力,让他来做天之脚下的父母官,也是很合适的。

    杨九龄、干纹、王青廉等上任的时候,照例进宫面圣,永历当面勉励了一番。尤其是对杨九龄和王青廉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到云贵之后,要会妥善处理和各族土人的关系,不能娇惯了土司们,但是也不要逼他们造反,还要注意民生,尽力改善百姓的生活,使他们能吃饱穿暖。

    云贵毕竟是偏僻之地,杨九龄和王青廉远赴千里,将是数年的辛劳,永历理应勉励一番,最后永历还赐给杨九龄尚方宝剑,让他在云贵两地持有生杀大权,可以调动任何军队,如有贪官污吏,或者不听指挥者,可以先斩后奏。

    送走三位大臣,乔贵乐也上任了,接替干纹为应天府尹,算是升官了。不过他还不愿意,竟然进宫一顿诉苦,想要一个清闲点的差事,可是永历能让他如愿吗?现今永历可没有多少能干的大臣可用,对于马惠那些人又不信任,只有让乔贵乐先顶一顶。

    如今国子监已经有上百名监生入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儒学经典外,还安排了治国之术,大明律法,甚至永历还特意加上了一门所谓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是永历临时想出来的,本来是没有这个科目的,可是永历不想这些将来的大明栋梁们成为“井底之蛙”,一叶障目,看不到世界上的变化。故此亲自抽空编写了一本叫做“国际关系”的教材,主要介绍世界上各国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军事力量、国家之间的关系等等。

    永历毕竟是穿越而来的,脑袋里装的东西很多,历史的进程正因他而改变,但是世界大体上还没有太多的变化,编写一本关于国际关系的书,还是很容易的。

    本书编写出来后,永历知道自己的文采不够,又由黄宗羲、方以智、乔贵乐他们审阅和润色,然后才印刷出来,交给国子监使用,而且成为必修课程。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华夏之所以不再发展,除了历朝历代,尤其是满清的思想禁锢外,还有华夏人心中的“天朝上国”心态太重,不愿意睁眼看世界,也不愿意吸取其他国家的长处,自己正被欧洲列强赶超,却还不知道。

    如此心态,是永历不想看到的,如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变,无论是军事,还是科技,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可是华夏仍然在抱残守缺,结果必然落后。所以华夏要强大,要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有开放的眼光,用进取的步伐追赶和超越,学习西洋先进的知识和理论,去伪存真,结合华夏的实际和精粹国学,走出自己的路。

    华夏地阔万里,但总也有个限度,将来太平之后,人口增长,华夏现有的土地是不能养活太多的人。那么怎么办?如今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开发的地方,比如美洲和澳洲,那里人烟稀少,正好是华夏人移民发展的地方。

    为了将来大明开疆拓土,永历必须现在就要打下基础,这才编写了一书,交给国子监的监生们学习。

    除此之外,永历还下旨,监生们需要考试,只有通过了最后的考试,才能去各个地方做官,否则需要重读再考,连续三次不及格者,将退学回家。

    现在方以智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国子监和南京国立大学,每个月必定要去那里讲两三次课,永历在他带动下,也偶尔御驾亲临,甚至占到讲台上,也讲过两次课,当然他的水平有限,不敢讲儒学经典,只讲了一些军事和律法。

    但是一朝皇帝能登上讲台讲课,也算是前无古人了,一时传为美谈。而且永历屡次下旨办学建校,已经在江浙两省,兴办了上百所“中小学”,招收了数万名学生。因为学生无论贫富贵贱,都可入学,故此深得民心,百姓更加拥护大明朝廷,如果不是朝廷不允许百姓供奉皇帝的“长生牌位”,恐怕永历早就被百姓供在家里了。

    乔贵乐刚刚走马上任,元宵节刚过,奉贤商港传来消息,说是荷兰使团到了奉贤,请求朝见。

    北方大战随时可能发生,英国人、西班牙人总来捣乱,永历认为此时交上一两个盟友,还是有些好处的。

    于是永历下旨,宣荷兰使团来京觐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