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万界_军制(将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军制(将职) (第2/2页)

年丞相曹cao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魏文帝时将官职制定九品,四征将军为第二品,地位次于三公,晋朝时则为第三品,加大并开府则位同诸公,乃成为常设的高级将军官名。南北朝时亦为次于大将军的高级将军。唐朝之后废除。

    三国时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征西将军:官名,东汉置,因西进征赤眉军而得名。曹cao《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三国时沿用。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大将军中有征西大将军,三国时魏及蜀之征西将军中以资深者为征西大将军。吴亦置)

    征北将军(征北将军:三国时的官职。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镇东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资深者为大将军。)

    镇西将军(三国魏军将官名品级:2品西部魏军统帅,督帅凉雍二州,负责防备蜀国进攻)

    镇北将军(第二品,位次四征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资深者为大将军。)

    四方将军(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卫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西汉时,汉文帝由代王入继帝位,设卫将军一员,以亲信宋昌任之,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二品品级。后以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预闻政务。)

    骠骑(车骑)将军(东汉的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九卿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以上将军均开府,府属有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御属三十一人。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另有所谓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乱,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

    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统率洛阳驻防军队,以宦官主之,这是后世宦官领兵的开端。)

    大将军(领兵统帅古代领兵之最高统帅。始于战国,是将军的最高封号,汉代沿置,职掌统兵征战。事实上多由贵戚担任,掌握政权,职位甚高。《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

    ,位丞相上。”《文献通考》卷五十九云:“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汉武帝时以大司马为大将军卫青所兼官号,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预闻政事,为中朝官领袖。亦有在大将军之上冠以称号者,如骠骑大将军之类。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

    太尉(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