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77章 梦回二十二 译 八 (第3/3页)
”明显是从最高处跌到最低处,脂爷们还在“拍案叫绝”,还在“又深一层”!(外人注:唉,可怜的脂爷们(XX注:哈哈))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庚辰眉批:用得妥当之极!】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庚辰双行夹批:出语录。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宝玉宁不愧杀!】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原来这里也有,可能之前的记忆又此时激活了,但宝钗这里不过类似引经据典,而不能象宝玉和黛玉一样,真正以心去体会,才能得其精邃, 而脂爷们这句话又有趣之极: “总写宝卿博学宏览,胜诸才人;颦儿却聪慧灵智,非学力所致--皆绝世绝伦之人也”,看起来,好象连宝玉和黛玉一起赞了,但请注意: 其一,宝钗是胜诸才人,而黛玉是“非学力所致”!几乎相当于是在说黛玉“不学无术,仅靠一时聪明”了! 而实际上,黛玉读的书恐怕是绝不比宝钗少的,因为黛玉读书凭兴趣,而宝钗的功利性更强,兴趣能让黛玉更为广猎, 其二,“皆绝世绝伦之人也”,自然是在说宝钗是“正”的“绝世绝伦之人”,而黛玉是“歪”的“绝世绝伦之人”! (外人注:“博学宠览,胜诸才人”,是不错,但学了不用或学了没用,那这些死知识有何意义?!当然,知识是越多越好,但也要不断地选择其中能来为已真正所用!) ““黛玉笑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黛玉却也毫不客气,因为黛玉对宝钗这种“卖弄知识”却不讲其意也不结合此时宝玉实际的话,也是毫无感觉的, 此时的黛玉的状态就如同之后听了宝琴的诗后,宝钗却几乎在大贬宝琴那些诗的似乎非女子份内,当时的黛玉就算已经被宝钗“收服”了,都要极力反驳,为宝琴说话, ““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这是黛玉真正担心的,即宝玉如果真去参什么禅,这情感摆在何处!对于黛玉来说,宝玉此时无端去参什么禅,就相当于走火入魔甚至毁灭爱情!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宝玉却真有此想法!足见黛玉来得相当正确相当及时相当必须!(外人注:宝玉不但要自己成长成熟,而且需人指引(大白纸注:此话极是!八十回后,宝玉极可能与卫若兰有相当深厚的交往,宝玉定会受益极多!)) ““【庚辰眉批: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不说中万写不到者。己卯冬夜。】”,脂爷在强行抹去红楼梦的真实性!特别是其中的“警幻幻榜”, 也正合了最初几回脂爷们大谈特谈“幻”的一脉相承! ““想毕,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宝玉一个极其好的优点, 即一不强行争辩或说无理还强争或干脆说无理取闹, 二能清醒和正确地认识到当时的自己, 三是宝玉不会因此事影响甚至打击到自己,比如丧失自信甚至变得愚钝啊,这些都绝不会在宝玉身上发生, ““说着,四人仍复如旧。【庚辰双行夹批:轻轻抹去也。"心静难"三字不谬。】”,这里曹雪芹以“四人仍复如旧”省却多少文字! 不妨也来替曹雪芹“译”一下: 其一,四人仍复如旧,是包括了四个人两两之间的关系的, 其二,宝玉和黛玉自然仍然是爱情依然,甚至经此事后,更加意证! 其三,黛玉和湘云自不用说,而且经此事后,黛玉和湘云之间恐怕更不可能真正“恼”了, 其四,宝玉和湘云自然也因此恐怕很难再发生这样大的冲突了, 其五,宝玉和宝钗,以及黛玉湘云和宝钗,这是这句话中最“弱”的“复旧”,因为这三人本就与宝钗没什么事(外人注:哈哈,好个本就没什么事!) 且先到这。 (外人注:啊,写得累吧,出去散散心吧) ” “是啊,不译不行啊,”小戒叹道,“否则怎能看懂?” “舒坦畅快!”小猴笑道。 “清晰明了还是最重要的啊。”老沙呵呵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小唐道,“译红楼梦,我译佛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