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拾壹章 上了贼船 (第4/5页)
写的源代码,用C编译器编译后就生成了自己想要的编译器。 这两个工具如此优秀,以至于老一辈资产阶级编译器开发者到如今也不得不感慨“人心不古”。 范含用的差不多都是自由的版本:“flex”和“bison”,都是GNU项目的一部分。只有很早的时候用过一个名叫“tply”的软件包。顾名思义,这个“tply”就是用于“TurboPascal”的“Lex”和“Yacc”,用Pascal语言做后端,所以非常好用。当年的DOS环境下,没有一种开发环境能比TurboPascal编译速度更快,生成代码效率更高的了,包括各种C编译器在内。 遗憾的是,到了目前这种地步,这些东西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交叉编译就不用说了,无论找到哪里也没有C,除了凭空写,没有“移植”的可能。单机“自举”也不成,那是要有前提的,本来无一物,如何“举起”? 活人总不会被尿憋死,自己写不出来不见的别人也写不出来。 范含很快整理出来C语言的语法要点,除去了标准库和预编译指令的部分。 然后,一份软件发展史上重要文件诞生了。 这就是范含来到美国之后的第一封正式信件:《致奥尔森》。 信中论述了范含对于当前迫切需要新型编程语言产生的具体原因的分析:目前所实现的所有编程语言两极分化严重。处于软件开发最底层的汇编语言,实际上是机器指令的便利翻版,是为了满足电子工程师处理硬件设计需要的产物;处于软件开发最顶层的各种高级语言,如Basic、Fortran、Lisp等,实际上是程序逻辑的数学抽象,是为了软件用户处理具体业务需要的产物。处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系统开发人员,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实质上的技术支持。忽视了这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我们当前软件开发工作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信中阐明了范含对于新型编程语言的构想:足够小,小到不能再小。语言核心仅仅实现必要的语法支持,任何具体的功能都由外部的“库函数”实现。 信中罗列了范含设计新型编程语言的具体示例:就是照抄AnsiC的标准罢了。 信中提出了范含对于具体实现新型编程语言的设想:先写一个翻译器,把C源代码逐字逐句翻译成汇编源代码,外部的库函数引入可以用插入当前半公开的一些可重用汇编源代码代替。 奥尔森览信大喜,传示麾下诸经理,遂抽调精兵强将试之。 范含寄出信之后,却一直不放心。 信里把“新型编程语言”的优点说了个遍,缺点却一字不提。对于这个年代纯粹靠个人发挥的程序员们来说,鸟枪换炮之后,强势放大了若干倍那是肯定的,缺陷会不会也放大了若干倍,甚至更多? 范含写信的时候就在犹豫,要不要对C语言略作处理?尤其是那个“goto”语句,用不好真是后患无穷。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当代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老师都会谆谆教导:goto不能乱用啊!并且许多教材和参考书都直截了当的规定了其用法:仅用于跳出深层嵌套循环或者跳到函数末尾等等。 因为这个原因,范含甚至考虑将这个关键字改为“escapeto”,明显的表达其用法。 后来还是不了了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保持经典的完整,尊重历史的选择及淘汰。上不得台面的理由就更简单了:自己的BROM里面有那么多地C代码,万一真改了,岂不是给自己添乱? 作为一个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程序员,范含终于忍受不住良心的谴责了。 于是,另一份软件发展史上重要文件诞生了。 这就是范含来到美国之后的第二封正式信件:《再致奥尔森》。 范含知道,1966年开了个会,对于goto语句带来的危害已经讨论得很清楚了,就是还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而已。所以,范含在这封信里面,干脆利索的提出了“软件工程”得说法。 另外,生怕奥尔森没有领会到这个划时代思想的重要意义。信中特别展开说明了一番。 信中指出:我们当前的计算机行业正处于软件工程初级阶段,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计算机用户日益增长的软件需求和开发人员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整个软件工程初级阶段和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 信中指出:软件工程理论是在软件生产逐渐取代硬件生产成为业界难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总结我们软件开发的教训经验中建立起来的。软件工程理论抓住了“什么是软件开发,怎样进行软件开发”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露了软件生产的本质,把对软件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信中指出:所谓软件工程理论,就是坚持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观察业界,对业界其他计算机公司的成败、发达公司和发展中公司经营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明智判断。 信中还指出了其他许多精辟论点,看得奥尔森又飞过来一趟,一夜长谈之后,又飞回去了。 奥尔森建议范含将这两封信公开发表,范含同意了,并且授权奥尔森可以任意修改,以适合媒体所需稿件的形式。 本来范含觉得,像奥尔森这样内行人,处理这些问题应当极为妥当。没想到,这个感觉成了范含人生中少有的几次判断失误之一。 奥尔森把两封信合并到了一起,原文几乎没删掉任何东西,相反还添加了许多东西,篇幅扩大了一倍,题目被改为《范含和奥尔森致IBM》。 奥尔森在文章里面大肆嘲讽IBM为System360大型机所开发cao作系统的过程,范含在信中举的例子被夸张到了不知道什么程度。像“焦油坑”之类的比喻都被拿来大肆炒作,IBM在奥尔森的笔下成了行动粗笨,头脑简单,反应迟钝,蹲在焦油坑旁边等死的史前怪兽。 范含见报大惊,这下子可被推到了IBM的对立面去了。 一不留神,上了贼船,再想下来可就来不行了。 不过IBM的反应却并不激烈,可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风度,也可能是根本对范含不屑一顾。 不管怎么样,这个松懈的态度使得整个七十年代,IBM处处被动挨打,面对范含和奥尔森联军咄咄逼人的攻势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上当了,cao!”IBM某高级官员退休后就此事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那会儿我们都以为丫就是一作家!” ------- (第拾壹章完) ------- 注: (昨天晚上写完全章之后,已经到了今天了。实在太困了,注释内容就没来及写。) 0,感谢各位读者的参与!很遗憾,这次没有人猜中。实际上,作者出完题就后悔了,如果把题目改成猜绕口令的内容,恐怕会有意思的多。区分“f”和“h”的绕口令实在不少,读者们群策群力,估计书评区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