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6节尽孝 (第2/2页)
结果盛氏父装傻! 最后,那个该死的兴平王还真的弄出那么一个孩! 他如何不气? 不过转念也想,估计是盛家在背后捣鬼了。既然是这样,盛家送过来的孩,他就要这孩成为日后让盛家后悔不已的人。 于是他痛快认下了四皇,却并没有说要接四皇的母亲进宫。 这个孩,如今寄养在薛贵妃娘娘名下,成了薛贵妃娘娘的儿。 他估计是想看看,他日盛家如何自食苦果。 这一切,盛昌侯不知道。他并不知四皇的来龙去脉,正好撞在陛下说“明珠遗海”这件事上,是因为盛修颐背后推动了。所以他以为是兴平王帮衬薛家。用对付盛家。 心里对兴平王也存了气。 这件事,大臣们吵了半个月。 五月十六那日早朝,元昌帝气色很差,大臣们对立储一事意见相佐令他无法抉择。于是元昌帝说,立储乃皇帝家事,自古长幼有序,且二皇不曾有天生缺陷,不该避兄而择弟。 这个理由,真不好辩驳。 就这样,二皇被立为太。他的生母薛贵妃娘娘被封为皇后。 薛家一时间水涨船高。 薛皇后的父亲薛侑,镇显侯的世爷,御封了三等奉国将军、世袭三代的延熹侯;其母荣氏,御赐一品诰命夫人。 三日后,是皇后册封大典。 内外命妇皆要进宫朝贺。 盛昌侯却意外的病倒了。 这回真的不是装病,而是气得怒火攻心,半夜发烧起来。 盛修颐连忙去请了太医,太医只说是热毒内积于心,涌上了痰气。先开了几副方。化痰散气,而后再慢慢调养。 出了内室。老太医就跟盛修颐去小房开方,才对盛修颐道:“太傅积年征战,身里旧疾隐患一直未曾消退。年纪越发,旧疾就越显露。老夫瞧着太傅的神色,不像是新病,而是旧疾复发。世爷听老夫一言,劝太傅少cao心,多静养,方是延年保寿之法。” 盛修颐愣了愣。 他道了谢。亲自送太医出去。 元昌帝亦听说盛昌侯病倒,特意下了口谕,让盛家女眷不用去封后大典朝贺,在府里尽心服侍盛昌侯。 虽是关心,却听着那么像幸灾乐祸。 满京城热闹非凡的封后大典,盛家则大门紧闭。 盛昌侯高烧了一夜,吃了药烧退了不少,却一直低烧。持续了两天。他整个人好像一瞬间就苍老了。 盛修颐兄弟几人、东瑗和二奶奶葛氏也一直在元阳阁侍疾。 盛修颐甚至在内室安了一张软榻,不回静摄院住,日夜在床前服侍盛昌侯。 盛昌侯这一病,好似明白了很多事情,看着长劳心劳力尽孝,前段日对他的恨意,也减轻了。 病倒的时候。三个儿都在床前服侍。 二爷盛修颐有些烦躁,心不在焉。 三爷盛修沐从来没有服侍过旁人。他虽然有孝心,却不得其法。 只有盛修颐。服侍盛修颐起身如厕、替他擦拭身、亲手喂药,样样做的仔细又妥帖。 盛昌侯就轻轻叹了口气。 养儿防老,这句话他到了今日才明白其深意。 他的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是盛夫人在身边。他一直在外征战。当年老父亲病倒了,是不是也想有个儿这样尽心照拂? 想着,盛昌侯又叹了口气。 “在西北打仗的时候,草原人有句谚语:先长出来的头发不如胡长久,先长出来的耳朵不如犄角坚硬。”盛昌侯声音有些嘶哑,“这句话咱们中原人也说,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着你们兄弟,都比爹爹能干,爹爹真的老了……” 二爷和三爷都是一愣,而后才发觉这句话有些凄凉。 两人垂了头。 盛修颐眼睛有些涩:“爹爹还不足五十,如何言老?” “五十而知天命,怎能不老啊?”盛昌侯叹气道,神色有些凄婉。 兄弟三人看着平日里强悍的父亲说这样的话,都是心头一酸。 盛昌侯这一病,足足病了半个月。他因为常年征战的缘故,原本黧黑的面颊就显得老成。如今这一病,老态顿现。 东瑗看着也觉得心酸。 薛家的热闹一对比,这段日盛家门可罗雀,清冷异常。 五月二十八日,东瑗的十一妹、进宫封了淑妃的薛东姝薛淑妃娘娘诞下了一名公主。 这是元昌帝的第四女,元昌帝很是喜欢。 他因为身体里有余毒,身也不好,时常咳血。四公主诞生那日,陛下却意外睡得很踏实。 陛下就说,薛淑妃娘娘的四公主,是他的福音。 —————— 第一更,继续求粉红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